正常听力有其范围界定,儿童不同年龄段正常听力有差异且是发育关键期需定期筛查,成年人听力随年龄增长渐生理性减退,生活中噪声暴露、耳部感染及其他疾病会影响听力,老年人要防嘈杂、定期查听力且谨慎用药,儿童要防耳部感染和选合适玩具并及时查异常反应。
一、正常听力的范围界定
正常听力通常是指人耳能感知的声音频率和强度范围。在国际标准中,正常听力的气导听阈在0~25分贝(dB)之间。其中,0~10分贝属于极轻度听力损失,11~25分贝属于轻度听力损失。
(一)频率方面的意义
人耳能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之间。不同频率的声音对听力的影响不同,例如,高频听力损失可能会影响对一些高频语音细节的分辨,如s、sh等音;而低频听力损失可能会影响对一些基础音调的感知。
二、不同年龄段正常听力的特点
(一)儿童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正常听力范围有所差异。新生儿出生时,听力处于逐渐发育阶段,一般来说,出生3天内通过耳声发射等筛查,其听力在25dB以内可认为初步正常;1岁左右的儿童,正常听力气导听阈通常也在0~25dB范围内,但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逐渐发育完善。儿童时期是听力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存在听力问题,可能会影响语言发育等,所以定期进行听力筛查非常重要,如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定期听力检查等。
(二)成年人
成年人正常听力的气导听阈一般稳定在0~25dB之间。但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的听力会逐渐出现生理性减退,通常在60岁以后,听力下降会更为明显,可能会出现高频听力先下降等情况,这与内耳毛细胞等结构的自然退变有关。
三、生活方式对听力的影响及与正常听力的关联
(一)噪声暴露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损害听力。例如,长期暴露在85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可能使原本正常的听力出现损失。像在工厂车间工作的工人,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就容易出现听力减退,偏离正常听力范围。所以,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如需要可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具。
(二)耳部感染及其他疾病影响
一些耳部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影响听力,导致听力下降,偏离正常范围。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等途径,间接影响听力。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损伤内耳的神经等结构,进而影响听力。所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和治疗耳部及全身性疾病,有助于维持正常听力。
四、特殊人群的听力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逐渐减退,更要注意保护听力。应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在用药方面要谨慎,一些药物可能会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老年人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听力变化。
(二)儿童
儿童是听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注意预防耳部感染,如积极治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并发中耳炎。在给儿童选择玩具等物品时,要注意避免选择噪声过大的玩具,减少对儿童听力的潜在伤害。一旦发现儿童对声音反应异常,如叫名无反应等,要及时进行听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