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是怎么引起的如何治疗
灰指甲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引起,皮肤癣菌感染与足部潮湿等有关,酵母菌感染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感染与温暖潮湿环境及免疫力低下有关;治疗有外用药物(轻症、范围小者,起效慢)、口服药物(重症等,有适应证禁忌证及副作用需监测)、手术拔甲(少用,创伤大易复发),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治疗考量。
一、灰指甲的引起原因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主要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霉菌)引起。
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是导致灰指甲常见的病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袜子)、足部多汗、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公共用品时,就容易感染皮肤癣菌,进而侵犯甲板和甲床引起灰指甲。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一般来说,成年人由于日常活动多,接触感染源的机会相对较多,发病率可能相对稍高。有足部多汗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酵母菌感染: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酵母菌的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局部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生长,增加了患灰指甲的风险;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真菌的抵御能力减弱,从而容易感染酵母菌引发灰指甲。
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感染:一些特殊的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也可引起灰指甲,其感染途径与皮肤癣菌类似,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容易滋生,接触到易感人群时就可能导致感染,年龄、性别并无特殊倾向性,但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二、灰指甲的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轻、感染范围较小的患者可考虑外用药物。如阿莫罗芬搽剂,它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抗真菌作用。使用时需先将病甲清洁干净,然后涂抹搽剂,一般每周使用1-2次,坚持使用数月可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外用药物治疗起效相对较慢,且对于较严重的灰指甲可能效果不佳。
口服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多个指甲受累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不过,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例如,伊曲康唑需要间歇冲击疗法,特比萘芬则是每日口服。但口服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对肝脏的影响等,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病情非常严重,指甲损毁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拔甲。但手术拔甲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目前已较少采用,更多是作为其他治疗无效时的一种选择。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其肝肾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儿童患灰指甲时一般优先考虑外用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孕妇患灰指甲时,由于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也多采用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糖尿病患者患灰指甲时,需要更加积极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在治疗灰指甲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