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锁骨骨折
锁骨是上肢带骨,骨折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病因有直接和间接暴力,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护理在固定期和拆除固定后有不同要求,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锁骨是上肢带骨,呈“S”形,位于胸廓前上方。锁骨骨折是指锁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儿童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而成人多为斜形、粉碎性骨折等。
二、常见病因
1.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作用于锁骨,如车祸撞击、重物砸压等,可导致锁骨中段或外侧段骨折。例如,在交通事故中,胸部直接受到撞击,可能引发锁骨骨折。
2.间接暴力:常见于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通过传导作用于锁骨,导致锁骨骨折,这种情况多见于锁骨中1/3处骨折。比如,儿童玩耍时跌倒,手掌撑地,力量上传可引起锁骨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骨折部位出现明显疼痛,患者常不敢活动上肢,用健侧手托住患肢肘部以减轻疼痛。
2.肿胀:骨折处周围软组织损伤,可出现肿胀,严重时可伴有皮下瘀斑。
3.畸形:骨折断端移位时,可出现锁骨部位的畸形,如局部隆起、短缩等外观改变。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骨折部位有压痛、骨擦感或异常活动等体征。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锁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一般拍摄锁骨正位及患侧斜位X线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肩锁关节、胸锁关节的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儿童青枝骨折:多采用8字绷带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由于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经过适当固定后,骨折多可顺利愈合。
成人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同时注意观察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累及肩锁关节或胸锁关节、开放性骨折等情况,多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且移位明显,影响上肢功能及外观时,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锁骨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
六、康复护理
1.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手部及腕部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可通过主动锻炼结合被动锻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以防再次损伤。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愈合能力强,但在固定期间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固定装置的松紧度。家长要加强护理,防止患儿再次受伤。
2.青壮年:青壮年锁骨骨折后需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及上肢功能恢复。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锁骨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康复锻炼要更加轻柔,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