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筋膜炎
诊断筋膜炎需从病史采集、症状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入手。病史采集要问近期活动情况和既往疾病史;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特点、局部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体格检查有肌肉拉伸试验和关节活动度检查;辅助检查可通过超声、MRI等查看筋膜结构及病变情况。
一、病史采集
1.近期活动情况: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过度劳累、外伤、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等)等情况。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容易因颈部肌肉过度疲劳引发颈部筋膜炎;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中若有不当动作可能导致局部筋膜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活动特点不同,需针对性询问,如老年人群活动量相对较少,但若有既往关节疾病史可能影响肌肉骨骼状态,需排查是否因肌肉代偿等引发筋膜炎。
2.既往疾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如关节炎、颈椎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筋膜炎发生的风险。有既往筋膜炎发作史的患者再次发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详细记录。
二、症状表现观察
1.疼痛特点:筋膜炎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疼痛通常在受累肌肉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容易反复。例如,足底筋膜炎患者在晨起首次行走或长时间行走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可稍缓解。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需仔细观察其行为表现来判断疼痛情况。
2.局部压痛:查体时可发现病变部位有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点往往位于肌肉的起止点或肌腹等部位。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在腰背部可找到特定的压痛点,按压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不同性别在身体结构和肌肉分布上有差异,压痛的具体位置和表现可能因性别而有一定区别,但本质是局部肌肉筋膜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的敏感点。
3.肌肉紧张或痉挛:部分筋膜炎患者可出现受累肌肉的紧张或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如颈肩筋膜炎患者可能出现颈部肌肉紧张,导致颈部活动受限。年龄较小的儿童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较弱,若出现筋膜炎相关肌肉紧张或痉挛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如肢体活动受限等,需格外关注。
三、体格检查
1.肌肉拉伸试验:通过特定的肌肉拉伸动作来诱发疼痛,以辅助判断筋膜炎。例如,对于跟腱筋膜炎,进行踝关节背伸动作时可诱发跟腱部位疼痛。不同年龄人群进行肌肉拉伸试验时需注意操作力度和方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关节活动度检查:检查受累部位关节的活动度,筋膜炎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比如,肩部筋膜炎患者肩部活动度可能减小,表现为上举、外展等动作受限。性别差异可能在关节活动度表现上不明显,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关节活动度本身有差异,如老年人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差,若出现筋膜炎可能会使活动度下降更为显著。
四、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肌肉筋膜的结构,能发现筋膜增厚、水肿等改变。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病变部位筋膜的形态学变化,有助于诊断筋膜炎。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超声检查相对无创,是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2.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准确地显示筋膜炎患者肌肉、筋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水肿、渗出等。在一些不典型筋膜炎病例的诊断中,MRI具有重要价值。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是否有相关禁忌证,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需提前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