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12小时后还出血怎么办
拔牙后止血及相关处理包括局部压迫止血,12小时内冷敷,12小时后出血初步控制且无继续出血可热敷,出血未停或量大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还需注意饮食、口腔卫生和生活方式,如12小时内吃温凉松软食物、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儿童患者需家长协助和关注。
一、局部压迫止血
1.操作方法:拔牙12小时后仍出血,首先应重新进行局部压迫止血。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咬在拔牙创处,一般需要咬紧30-60分钟。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协助其咬住棉球,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患儿自行松动棉球影响止血效果。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压迫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宜超过2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2.原理:通过压迫作用使拔牙创内的血管受压,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咬棉球时,口腔内的压力分布均匀,能有效封堵拔牙创口,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二、冷敷与热敷的选择及应用
1.冷敷:在拔牙后的前24小时内,可考虑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拔牙侧的面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20分钟左右可重复冷敷。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冰袋温度不宜过低,可在冰袋外包裹毛巾,避免冻伤皮肤。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冷敷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不适需停止冷敷。
2.热敷:如果拔牙12小时后出血已得到初步控制,但仍有肿胀等情况,在24小时后可考虑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面部,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肿胀的消退,但如果出血仍未完全停止,则不建议热敷,以免加重出血。
三、就医评估与处理
1.及时就医的情况:如果经过局部压迫等初步处理后,出血仍未停止,或者出血量较大,如棉球咬后很快被血液浸透,需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格外留意出血情况,若发现患儿口周有较多血迹,或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失血过多的表现,应立即带患儿就医。有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拔牙后出血时间较长更应重视,尽快到医院就诊。
2.医院的检查与处理:医生会首先检查拔牙创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凝血功能异常等问题。对于出血严重的情况,可能会采取缝合止血、局部使用止血药物等方法。例如,可在拔牙创内放置止血海绵等进行止血处理。对于儿童患者,医生操作时会更加轻柔,安抚患儿情绪,确保检查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四、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拔牙后12小时内,应避免食用过热、过硬的食物,尽量吃温凉、松软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防止刺激拔牙创导致再次出血。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的软烂食物,同时要监督患儿避免大口吞咽,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进而影响拔牙创的止血。
2.口腔卫生: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拔牙创内的血凝块导致出血。24小时后可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力度,避免触及拔牙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保持口腔清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清洁用品,但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损伤拔牙创。
3.生活方式:拔牙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血压,进而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拔牙后应避免吸烟,吸烟产生的负压会影响拔牙创的血凝块稳定,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儿童患者的生活方式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和引导,保证患儿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