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维持老年人骨骼健康可采取基础措施、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方面措施。基础措施包括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药物治疗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包含运动疗法与物理因子治疗;生活方式上要避免不良习惯、预防跌倒。
一、基础措施
1.钙剂补充: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1200mg。通过饮食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补充钙,也可适当补充钙剂。研究表明,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对维持骨密度有积极作用。对于有乳糖不耐受的老年人群,可选择无乳糖奶制品或钙剂来补充钙。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IU。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一般每日累计10-15分钟,注意避免晒伤)以及饮食中鱼类、蛋黄等获取维生素D,也可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骨骼健康,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
二、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此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常见的双膦酸盐有阿仑膦酸钠等,临床研究显示其可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风险。但使用双膦酸盐时需注意,应在空腹时用足量水送服,且服用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以免对食管造成刺激。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关注胃肠道反应等情况。
2.降钙素类: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同时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有注射剂和鼻喷剂等剂型。研究发现,降钙素对于伴有骨痛的骨质疏松患者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且能改善骨代谢指标。对于老年患者,鼻喷剂使用相对方便,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鼻腔局部不适等情况。
3.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起到抑制骨吸收的作用,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但此类药物可能有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老年女性在使用前需评估血栓风险因素。
4.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间断使用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该药价格相对较高,且使用疗程有限,一般适用于高危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散步可每日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能增强骨骼强度;太极拳和瑜伽通过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有助于改善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从而间接保护骨骼健康。运动应根据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对于有骨关节疾病的老年患者,运动方式需适当调整,如避免过度负重的运动等。
2.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脉冲电刺激、红外线照射等。低频脉冲电刺激可促进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物理因子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确保安全有效。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过量饮酒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老年患者应尽量戒掉吸烟习惯,限制酒精摄入。
2.预防跌倒:老年人跌倒易导致骨折,需注意居住环境的安全,如清除室内障碍物,卫生间安装扶手等;选择合适的footwear,保证行走时的稳定性。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降低跌倒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