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流食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发病与食管下括约肌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胃排空延迟等有关,有烧心、反流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可通过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钡餐造影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食管下括约肌结构与功能异常:如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妊娠期间激素变化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增加。肥胖人群腹部压力增高,易使食管下括约肌抗反流屏障功能受损,引发反流。
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某些疾病或因素可导致食管蠕动减慢、唾液分泌减少等,使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比如患有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时,食管蠕动功能受影响,增加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可能。
胃排空延迟: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胃排空延迟的情况,胃内食物潴留,胃内压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例如,患者在进食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烧心、反流症状,尤其在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加重。
非典型症状: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还可能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这是因为食管痉挛或食管狭窄等原因导致,长期反流性食管炎还可能引起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
三、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等,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分为A级(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长径<5mm)、B级(长径>5mm,但无融合现象)、C级(融合但<75%食管周径)、D级(融合≥75%食管周径)。
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价值,可明确反流与症状的关系。
食管钡餐造影: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敏感性不如内镜检查,但可用于不愿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能发现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等间接征象。
四、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调整: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因为体重减轻可降低腹压,减少反流;避免睡前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反流;避免食用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有效缓解症状、愈合食管黏膜破损;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能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相对少见,但婴儿期若出现频繁呕吐、拒食等情况需警惕。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等。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比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与一些药物合用时需谨慎评估。同时,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更明显,生活方式调整尤为重要,要密切关注体重变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等因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增加。治疗上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体位、饮食等缓解症状,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