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步骤
拔牙包括术前准备、拔牙步骤和术后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进行口腔检查;拔牙时需消毒麻醉、分离牙龈、挺松患牙、拔除患牙并处理拔牙创;术后患者自身要注意咬合棉球、饮食、口腔卫生和休息,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需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女性患者还需询问月经周期等情况。例如,对于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拔牙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拔牙后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
2.口腔检查:明确患牙的位置、形态、周围牙龈情况等,拍摄X线片以了解牙根形态、牙周情况及与邻牙、颌骨等的关系,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
二、拔牙步骤
1.消毒麻醉
消毒:用碘伏等消毒剂对拔牙区域的口腔黏膜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减少感染风险。
麻醉:根据患牙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以局部浸润麻醉为例,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牙龈组织下,使拔牙区域神经传导被阻断,患者感觉不到疼痛。
2.分离牙龈: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龈与牙颈部仔细分离,避免拔牙时牙龈撕裂。这一步有助于更好地暴露牙体,方便后续操作。
3.挺松患牙:根据牙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牙挺,将牙挺插入患牙的牙周间隙,利用杠杆原理将患牙挺松。操作时要注意支点的选择,避免损伤邻牙和周围组织。
4.拔除患牙:使用牙钳夹紧患牙,按照牙的长轴方向及阻力最小的方向进行摇动、扭转或牵引等动作,将患牙拔除。例如,对于单根牙,通常先进行摇动使牙周膜进一步破坏,然后沿牙根长轴方向牵引将牙拔出。
5.处理拔牙创
检查牙根完整性:拔出患牙后,要检查牙根是否完整,如有残根需进一步处理。
止血:用棉球或纱布压迫拔牙创进行止血,必要时可使用明胶海绵等材料辅助止血。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缝合牙龈或进行其他止血措施。
清理拔牙创:清除拔牙创内的异物、残片等,保持拔牙创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三、术后注意事项
1.患者自身注意
咬合棉球:拔牙后患者需咬紧棉球30-40分钟以帮助止血,之后可取出棉球。
饮食: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松软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热、过硬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拔牙创引起出血或疼痛。例如,可食用米粥、软面条等。
口腔卫生: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24小时后可轻柔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避免触碰拔牙创。
休息: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血液循环加速导致拔牙创出血的风险。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拔牙时需家长陪同,要安抚儿童情绪,使其配合操作。术后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是否有持续哭闹、出血等情况,避免儿童用舌舔或吸吮拔牙创。由于儿童新陈代谢较快,但口腔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宜拔牙,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如果必须拔牙,需在妊娠4-6个月期间进行,且要向患者说明风险,操作要轻柔。
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不宜超过8.88mmol/L。术后要注意观察拔牙创愈合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要保持口腔卫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前要评估患者的病情,确保血压、心率等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因疼痛、紧张等因素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