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食管滴酸试验等检查诊断,不同检查有不同意义和适用人群,儿童、老年及特殊病史患者检查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胃镜检查
1.检查意义:胃镜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食管黏膜是否有糜烂、溃疡、Barrett食管等,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镜下可看到食管下段黏膜呈红色条状发红、黏膜水肿、易出血,可见糜烂及溃疡等表现。不同病情程度胃镜下表现不同,轻度可见食管下段轻度发红,黏膜皱襞变平,有轻度充血,中度可见食管下段发红,有糜烂,重度则可见全周黏膜糜烂、溃疡,融合性糜烂等。
2.适用人群:所有怀疑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有烧心、反酸、吞咽困难、胸痛等症状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如≥40岁)且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胃镜检查能更清晰了解食管病变情况。对于女性患者,若有相关消化道症状,胃镜也是必要检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的人群,胃镜检查可更早发现食管病变。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史的人群,定期胃镜复查可监测病情变化。
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
1.检查意义: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能反映食管受胃酸反流的情况,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指标。正常食管内pH>4,当pH<4的次数、持续5分钟以上的次数以及最长反流时间等指标可帮助判断反流的程度。比如24小时内pH<4的次数正常应<50次,持续5分钟以上的次数<2次,最长反流时间<100分钟,若超出这些范围则提示有过多反流。
2.适用人群:适用于胃镜检查怀疑反流性食管炎但内镜下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以及症状不典型的反流相关患者,还有监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的患者。对于有反流相关症状但胃镜无明显异常的人群,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提供更客观反流证据。
三、食管压力测定
1.检查意义: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压力情况,LES压力正常应>10-30mmHg,LES压力降低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因素,通过该检查能评估LES功能是否正常。比如LES压力<6mmHg则易发生反流。
2.适用人群:对于临床怀疑反流性食管炎但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食管压力测定可辅助诊断。尤其是有反流相关症状但内镜表现不典型的人群,食管压力测定能帮助判断LES功能。
四、食管滴酸试验
1.检查意义:通过向食管内滴注酸性溶液,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骨后疼痛,来判断食管黏膜对酸的敏感性,协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
2.适用人群:对胃镜检查不能确诊但有反流相关症状的患者,可进行食管滴酸试验辅助诊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相对少见,检查时需考虑儿童的耐受性,胃镜检查可能需在镇静下进行,要注意镇静药物的风险及儿童的配合情况。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多不适。食管压力测定对于儿童操作要轻柔,考虑儿童食管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准确评估LES压力等指标。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胃镜检查要评估老年患者的耐受性,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操作。24小时食管pH监测要注意老年患者佩戴监测设备的舒适性和耐受性。食管压力测定同样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3.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消化道手术史的患者,检查时要考虑手术对食管结构的影响,胃镜检查要注意食管吻合口等部位情况。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加重呼吸系统症状,检查时要综合评估,如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能发现反流与呼吸系统症状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