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如肥胖者减重、睡眠时抬高床头、调整饮食等;药物治疗有质子泵抑制剂(首选,儿童慎用)和H受体拮抗剂(抑酸弱,用于轻中度及老年需注意);手术适用于内科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药物治疗,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生活方式调整,孕妇优先生活方式调整、药物选择需谨慎。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对于肥胖患者,应建议其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之一。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适用,能有效改善反流症状。比如有研究表明,抬高床头可使食管酸清除率增加,减少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饮食:避免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食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反流的刺激性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且减少反流风险;老年人则需注意饮食易于消化,防止因消化功能减退导致反流加重。同时,应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减少夜间反流的发生概率。
二、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之一。例如奥美拉唑,能有效降低胃内酸度,缓解反流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但对于儿童需谨慎使用,应在医生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可能与成人不同。
2.H受体拮抗剂
作用机制:竞争性拮抗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但其抑酸作用较PPI弱。如西咪替丁,可用于轻至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
适用人群:对于一些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作为短期缓解症状的药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以及对肝肾功能的监测。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狭窄等)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一些长期规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成年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2.手术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手术的目的是重建抗反流屏障,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在决定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尤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注意。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避免过度喂养。药物治疗需谨慎选择,应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成人不同,可能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治疗后的反应。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PPI与一些药物如氯吡格雷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食管蠕动功能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生活方式调整更为重要,如严格执行少食多餐、避免睡前进食等措施,并且要定期监测食管黏膜情况,因为老年人患食管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3.孕妇
孕妇患反流性食管炎时,药物选择需谨慎。一般优先采用生活方式调整,如抬高床头、避免进食特定食物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需在妇产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进行,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