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早期症状
半月板损伤早期常见疼痛(多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不同类型有特点,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性质多样)、肿胀(因关节内炎症反应积液积聚,不同人群表现不同,早期不明显渐加重)、弹响(屈伸有弹响,不同类型有差异,不同人群表现有别)、交锁(活动突然卡住需调整恢复,不同人群处理有别)、活动受限(屈伸范围减小,不同人群表现不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有别)等症状。
疼痛
部位:多发生在膝关节的内外侧间隙处。不同类型的半月板损伤疼痛部位有一定特点,比如内侧半月板损伤时,疼痛通常更集中在膝关节内侧间隙;外侧半月板损伤则疼痛多位于膝关节外侧间隙。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多表现为膝关节活动时的不适;而老年人可能本身关节退变基础上发生半月板损伤,疼痛可能相对更隐晦,但仍以相应间隙疼痛为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疼痛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疼痛可能更明显。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再次发生半月板损伤时,疼痛可能会更快出现且症状相对更典型。
性质:一般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急性损伤时可能表现为较为剧烈的刺痛,而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胀痛。
肿胀
原因:主要是由于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部出现出血、渗出等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内积液积聚,从而引起肿胀。青少年发生半月板损伤时,由于身体代谢相对旺盛,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明显,肿胀可能会相对较迅速地出现且程度可能相对较明显;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炎症反应相对缓慢,肿胀出现可能较隐匿且程度可能相对较轻。生活方式上,经常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运动强度过大等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更容易发生。有膝关节慢性疾病病史的人,发生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情况。
表现:早期肿胀可能不十分明显,仅能感觉到膝关节局部有胀满感,随着病情发展,肿胀会逐渐加重,可观察到膝关节周围组织隆起,皮肤温度可能略有升高。
弹响
特点:膝关节在屈伸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弹响,有时是单声弹响,有时是多声弹响。不同类型的半月板损伤弹响特点有所差异,例如桶柄状撕裂的患者,弹响可能更为明显且频繁。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膝关节结构相对较嫩,半月板损伤时弹响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能存在;老年人膝关节退变基础上发生半月板损伤,弹响可能会受到关节退变的影响,表现可能不太规律。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膝关节屈伸频繁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半月板损伤后弹响出现的概率较高。有膝关节外伤病史的人,再次出现弹响时要高度警惕半月板损伤复发等情况。
交锁
现象: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屈伸,需要经过一定的动作调整(如轻轻晃动膝关节、改变体位等)才能恢复屈伸活动。这种情况在半月板损伤早期可能偶尔出现,随着损伤加重发作频率可能会增加。儿童发生半月板交锁时,由于其自我调整能力相对较弱,可能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帮助就医处理;老年人发生交锁时,要注意避免强行活动膝关节,以免加重损伤,应及时就医。生活方式上,进行高风险膝关节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交锁现象,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发生交锁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活动受限
表现: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减小,患者感觉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到正常范围。比如下蹲困难、上下楼梯时感觉膝关节活动不利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受限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活动较前减少,不愿意进行跑跳等活动;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中明显感觉到活动受限。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突然发生半月板损伤,活动受限可能更明显;而经常运动的人可能在损伤早期活动受限相对隐匿,容易被忽视。有膝关节慢性疾病且活动受限基础的人,发生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会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