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怎么回事
骨髓炎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累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和骨髓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易感人群有儿童、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急性骨髓炎有全身和局部症状,慢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有窦道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用抗生素和手术,慢性以手术为主、用抗生素,预防要创伤后处理、控制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需考虑相关因素采取个体化诊疗预防措施提高预后和生活质量。
一、骨髓炎的定义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性疾病,可累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和骨髓组织。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引发骨髓炎,常见于儿童,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到达骨骼。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骼手术后等创伤使病原体直接侵入骨骼,例如开放性骨折后若伤口处理不当,细菌容易定植在骨骼上导致感染。
蔓延性感染: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糖尿病患者足部软组织感染可能蔓延至足部骨骼引发骨髓炎。
2.易感人群因素
儿童:儿童骨骼血供丰富,细菌易在局部繁殖,且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降低了骨骼对感染的抵抗力,易患骨髓炎。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自身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骨髓炎。
三、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红肿、发热,患肢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局部症状:局部皮肤可有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液,有时可见死骨排出,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骨骼可变形、增粗等。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血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对于血源性骨髓炎有重要诊断价值,若培养出致病菌,可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局部穿刺液检查:抽取病变部位穿刺液进行涂片、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及选择敏感抗生素。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3周后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病变,如较小的骨脓肿、死骨等。
MRI检查: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骨髓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一般抗生素使用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手术治疗:如局部脓肿形成,需及时行切开引流术,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防止感染扩散。
2.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消灭死腔;对于骨骼缺损较大者,可能需要后期行骨移植等手术修复。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持续时间较长。
六、预防措施
1.创伤后处理:开放性骨折等创伤后要及时、彻底清创,妥善固定骨折部位,防止伤口感染。
2.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定期检查足部等部位,及时处理足部微小损伤。
3.增强免疫力:健康人群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免疫力,如避免长期滥用免疫抑制剂等。
骨髓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各方面都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