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康复治疗有哪些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药物辅助治疗及康复辅助器具应用。物理治疗有早期制动与体位管理、热敷与冷敷、电疗;运动康复含核心肌群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药物辅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有腰围佩戴、轮椅与助行器使用,各部分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康复。
一、康复治疗方法
(一)物理治疗
1.早期制动与体位管理:腰椎骨折后早期需要适当制动以保证骨折部位的稳定,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时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保持生理曲度,侧卧位时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避免骨折部位受到进一步损伤,这对于骨折的初步愈合非常重要,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本身骨质相对疏松,更需注意体位管理以防止骨折移位加重。
2.热敷与冷敷:在骨折早期(一般指24-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48小时后根据情况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对于年轻患者活动量较大,早期冷敷能有效控制肿胀发展,而热敷则有助于后期组织修复,但需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3.电疗:包括低频电刺激、中频电疗等。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对于长期卧床的腰椎骨折患者尤为重要,能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中频电疗则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电疗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电疗参数。
(二)运动康复
1.核心肌群训练:在骨折相对稳定后,开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仰卧位的屈膝屈髋抬臀动作、平板支撑的基础训练等。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增强腰部及腹部肌肉力量,稳定腰椎,预防腰部疼痛和再次损伤。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而对于老年患者,需从简单动作开始,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折部位受到不良应力。
2.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腰椎关节僵硬,维持腰椎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缓慢的腰部左右侧屈练习,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可帮助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避免暴力操作导致损伤。
3.步态训练:当患者骨折恢复到一定程度,具备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能力时,进行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行姿势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的患者步态训练的进展不同,需要个性化制定训练方案。
(三)药物辅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果患者存在疼痛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需关注其胃肠道和肾脏功能情况,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并影响肾脏血流;年轻患者使用时相对耐受性可能较好,但也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一些药物可以辅助促进骨折愈合,如骨肽等,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恢复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疗程等。
(四)康复辅助器具应用
1.腰围佩戴:根据患者的骨折恢复阶段佩戴合适的腰围,腰围可以提供腰部支撑,限制腰椎过度活动,减轻骨折部位的应力,有助于骨折愈合和疼痛缓解。在佩戴腰围时要注意合适的松紧度,过松起不到支撑作用,过紧会影响呼吸和局部血液循环。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腰围,例如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大尺寸的腰围来保证有效支撑。
2.轮椅与助行器:对于骨折后短期内活动受限的患者,轮椅可帮助其进行移动,助行器则在患者具备一定负重能力但行走不稳时提供支撑,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行走能力。在使用轮椅和助行器时,要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平衡能力正确使用,避免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