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怎么回事
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有储尿和排尿期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间歇导尿、膀胱训练、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需综合评估多学科治疗以改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等,这些病变会影响大脑对膀胱排尿反射的调控。例如,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受到阻碍,使得膀胱的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进而引发膀胱功能异常。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等可累及支配膀胱的周围神经。以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为例,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纤维,影响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储尿期症状: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膀胱顺应性降低或逼尿肌不稳定收缩,使得膀胱有效容量减小;尿急是指突然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失禁则是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常见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膀胱过度活动时。
排尿期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需要增加腹压才能排尿;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不能自行排出,严重时膀胱过度充盈,可导致下腹部胀痛。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过程。例如,若患者有脊髓损伤病史,随后出现排尿异常,高度提示神经源性膀胱可能。
体格检查:检查下腹部膀胱区是否有膨隆,进行肛门括约肌张力检查等,肛门括约肌张力异常可能反映神经损伤情况。
尿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通过测定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例如,可检测出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反射亢进等不同的膀胱功能类型。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残余尿量,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发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间歇导尿:对于尿潴留患者,定期进行间歇导尿可帮助排空膀胱,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通过规律的间歇导尿,能维持膀胱生理容量接近正常,降低膀胱内压。
膀胱训练:包括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定时排尿可以帮助建立规律的排尿反射,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排尿功能。例如,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凯格尔运动(盆底肌收缩训练),长期坚持可能改善膀胱控尿能力。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膀胱功能类型使用相应药物,如对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等,但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选择合适药物。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膀胱扩大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手术目的主要是改善排尿功能和减少并发症。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多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脊髓病变等有关。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儿童配合度较低,间歇导尿操作需要更加轻柔、耐心。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膀胱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其泌尿系统的正常发育,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评估。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若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如脑卒中、糖尿病等,需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延缓神经源性膀胱的进展。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长时间憋尿等不良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泌尿系统的良好状态。
老年患者: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在导尿等操作上要确保安全、舒适,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需要综合评估、多学科参与治疗的疾病,通过早期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