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尿失禁怎么办
产后尿失禁因分娩中损伤盆底肌等及孕期子宫压迫盆底组织致发生,分为轻中重,可通过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生物反馈疗法)、膀胱训练(定时排尿、意识排尿)、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增加腹压行为)干预,高龄产妇及有特殊病史产妇需特殊注意,严重或非药物干预无改善应就医进一步治疗,可通过多种方法干预改善。
一、产后尿失禁的原因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长、使用助产器械等情况,可能会损伤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从而导致产后尿失禁。怀孕晚期子宫增大,长时间压迫盆底组织,也会使盆底肌功能受损,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二、产后尿失禁的评估与分类
1.轻度尿失禁:仅在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出现少量尿液漏出,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通过盆底肌功能评估等检查可发现盆底肌轻度受损。
2.中度尿失禁:日常活动中如快走、上下楼梯等情况下会出现尿失禁现象,对生活有一定影响,盆底肌功能有较为明显的损伤。
3.重度尿失禁: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盆底肌功能严重受损。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盆底肌训练
凯格尔运动: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盆底肌锻炼方法。产妇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研究表明,坚持规范的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例如,有研究显示,经过3-6个月规律的凯格尔运动训练,约60%-70%的产妇尿失禁情况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生物反馈疗法:借助生物反馈仪器,将盆底肌的肌电活动等信息转化为可见的信号(如图像、声音等)反馈给产妇,让产妇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盆底肌的收缩情况,从而指导其进行更正确、有效的盆底肌训练。这种方法相较于单纯的凯格尔运动,效果可能更显著,尤其对于一些对自身盆底肌收缩控制不佳的产妇。
2.膀胱训练
定时排尿: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排尿时间表,开始时可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以帮助产妇恢复膀胱的正常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一般经过数周的膀胱训练,多数产妇的膀胱控制能力会有所提高。
意识排尿:教导产妇在有尿意时,尽量通过自我意识控制,延迟排尿时间,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锻炼膀胱的储尿功能。
四、生活方式调整
1.控制体重:如果产妇在产后体重过重,会增加盆底肌的负担,不利于尿失禁的恢复。因此,产妇应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例如,通过均衡摄入蛋白质、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并结合适量的产后运动,如散步等,促进体重恢复。
2.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减少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发生。对于咳嗽明显的产妇,要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于便秘的产妇,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等方式来缓解便秘,从而降低腹压对尿失禁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盆底肌恢复能力可能较差。因此,高龄产妇更应重视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和康复。在进行盆底肌训练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坚持和更专业的指导,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尿失禁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有难产史等特殊病史的产妇:对于有难产史、产程长或使用助产器械等情况的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较高。这类产妇产后应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等康复措施,并且要定期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同时,要注意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等可能增加腹压的活动,以利于盆底组织的恢复。
总之,产后尿失禁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干预和改善的,产妇应积极采取上述措施,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尿失禁情况较为严重或经过一段时间的非药物干预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并考虑是否需要其他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