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腺癌是什么病
十二指肠腺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70岁男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消化道症状、黄疸、腹部肿块等表现,可通过胃镜、腹部超声、CT及MRI等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晚期较差。
一、定义
十二指肠腺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小肠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分,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腺癌可发生于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但以壶腹部周围较为多见。
二、发病因素
年龄与性别: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的老化、基因突变等概率增加,这可能与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生相关,男性在一些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患病风险相对略高。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肠道黏膜,增加癌变风险;酗酒会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引起炎症等病变,长期慢性刺激可能诱发腺癌。此外,高脂、低纤维饮食也可能与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生有关,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胆汁酸的分泌等肠道内环境,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病史因素:某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如患有十二指肠息肉、乳头部腺瘤等良性病变的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变长期存在可能逐渐恶变发展为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对细胞的监控清除能力下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十二指肠腺癌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疼痛性质可不固定,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黄疸:当肿瘤发生在壶腹部周围时,容易阻塞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从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等。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多提示肿瘤已较大,病情处于较晚期阶段。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十二指肠腺癌的重要依据。
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十二指肠部位有无肿块、肝脏有无转移等情况,但对于十二指肠黏膜表面病变的显示不如胃镜直观。
CT及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十二指肠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有无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判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如血常规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提示有出血情况;生化检查中的肝功能等指标可辅助判断黄疸情况等,但这些检查主要是辅助诊断,不能确诊十二指肠腺癌。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等情况,可选择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周围十二指肠腺癌的常用根治性手术方式,能够切除肿瘤及周围可能受侵犯的组织器官等。
化疗: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放疗:对于部分患者也可采用放疗,可用于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等,但放疗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肠炎等。
六、预后情况
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总体来说,十二指肠腺癌的5年生存率相对不是很高,但通过综合治疗等措施,仍在不断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