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型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因鞘状突未闭合致腹腔与鞘膜囊液体交通,胚胎发育等致鞘状突闭合异常是病因,有肿块大小随体位变化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观察等待或手术治疗,婴幼儿、儿童及成人情况各有特点。
一、定义
交通型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类型。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会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而鞘状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闭合异常等原因可导致鞘膜积液形成,交通型鞘膜积液的特点是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液体可与鞘膜囊内的液体相互交通。
二、病因
1.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时期,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同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出生前后鞘状突会逐渐闭合,如果鞘状突闭合不全,就可能形成交通型鞘膜积液。例如,部分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闭合延迟或未闭合,使得腹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与鞘膜囊相通。
2.先天性解剖异常:鞘状突的正常闭合机制出现问题,导致其与腹腔的通道未完全阻断,使得腹腔内的液体能够流入鞘膜囊,并且在体位变化等情况下,液体可以在腹腔和鞘膜囊之间流动。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肿块大小变化:肿块的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当患儿平卧时,积液可回流至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囊,肿块又会增大。例如,患儿平卧后肿块变小甚至看不见,站立活动后又出现明显的阴囊或腹股沟区肿块。
局部表现:一般可触及阴囊或腹股沟区有囊性肿块,质地多为柔软,有弹性,通常无疼痛,但如果积液量较大,可能会有坠胀感。
2.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交通型鞘膜积液较为常见,由于婴幼儿表述能力差,往往是家长发现阴囊大小异常而就诊。一般肿块边界清楚,透光试验多呈阳性。
儿童及成人时期:儿童和成人患者可能会主诉阴囊或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活动后可能会有不适感。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阴囊或腹股沟区的外观,查看肿块的大小、形态以及与体位的关系等。例如,可发现卧位时肿块缩小,立位时肿块增大的情况。
触诊:触摸肿块,了解其质地、边界等情况,一般交通型鞘膜积液的肿块质地柔软,有囊性感,边界多不清楚,但可移动性较好。
透光试验:用透光仪照射肿块,交通型鞘膜积液多呈阳性,即肿块透光。这是因为鞘膜积液内为液体,光线可透过。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B超是诊断交通型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通过B超可以清晰地看到鞘膜囊内的液性暗区,以及鞘状突是否未闭合等情况,还能判断积液的量等。例如,可明确鞘状突未闭合的部位和程度等。
五、治疗相关
1.非手术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交通型鞘膜积液,有一定的自行吸收可能。因为婴幼儿的身体仍在发育过程中,部分鞘状突有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闭合。例如,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鞘膜积液量较少,可先进行观察,定期复查,看积液是否能够自行吸收。
注意生活护理:在观察等待期间,要注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会促进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囊,加重积液情况。对于婴幼儿,要精心护理,尽量减少其哭闹,保持大便通畅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如果患儿年龄较大(如1岁以上),或者鞘膜积液量较多,自行吸收的可能性较小,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断腹腔与鞘膜囊的交通。
手术方式:一般采用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将未闭合的鞘状突在高位结扎,防止腹腔液体再流入鞘膜囊。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婴幼儿:婴幼儿患交通型鞘膜积液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在观察等待阶段,要密切关注积液的变化情况以及患儿的一般状况。家长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儿复诊,观察鞘状突是否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同时,要注意保护患儿的阴囊,避免外伤等情况。
2.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患者在诊断明确后,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果选择手术治疗,要在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等。对于成人患者,还要考虑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对疾病恢复的影响,建议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