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的危害
拔牙可能带来局部组织损伤、全身影响及特殊人群风险。局部组织损伤包括出血(如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难控出血)、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或口腔卫生差,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邻牙损伤(复杂拔牙致邻牙缺损等);全身影响有疼痛不适(生理期等敏感人群更明显)、影响咀嚼消化功能(长期单侧拔牙致面部不对称、胃肠功能紊乱等)、心理影响(致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拔牙可致血压升高等心脑血管意外及创口愈合慢;妊娠期女性前3月拔牙易流产、后3月易早产且需谨慎口腔护理;儿童不当拔牙影响恒牙萌出排列,需舒适化治疗。
出血:拔牙后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出血,但通常可自行停止。然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的患者,拔牙后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这是因为这类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正常的拔牙创口愈合过程中的凝血机制受到影响,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拔牙后容易发生出血不止的情况。
感染:如果拔牙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患者在拔牙后口腔卫生维护不佳,都可能引发感染。术后感染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加剧,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间隙感染,出现面部肿胀、张口受限等症状。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拔牙后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伤口愈合能力较差,一旦发生感染,病情可能较难控制,容易向严重方向发展。
邻牙损伤:在复杂牙齿拔除过程中,如近中倾斜阻生智齿的拔除,可能会对相邻的第二磨牙造成损伤。例如,拔除近中倾斜的智齿时,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第二磨牙的牙体硬组织缺损,如出现牙釉质裂纹、牙本质暴露等情况,进而可能引发邻牙的敏感、龋坏等问题。
全身影响
疼痛与不适:拔牙后患者可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一般在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较为明显。对于疼痛耐受性较差的人群,如女性在生理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拔牙后的疼痛感受可能会更强烈。此外,术后疼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等,从而对整体身体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牙齿缺失后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长期单侧拔牙后咀嚼可能导致双侧咀嚼肌发育不均衡,出现面部不对称等情况。而且,咀嚼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咀嚼,进而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对于儿童来说,长期单侧拔牙咀嚼还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导致咬合关系异常。
心理影响:拔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对牙齿外观较为在意或者害怕疼痛的患者。例如,年轻女性可能会因为前牙拔牙后影响美观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特殊人群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拔牙时的疼痛、紧张等刺激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可能因血压波动、疼痛刺激等诱发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此外,老年人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拔牙后创口愈合时间可能会延长,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前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妊娠期后3个月拔牙则可能诱发早产。这是因为拔牙过程中的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子宫收缩,而妊娠期不同阶段子宫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同时,妊娠期女性的口腔卫生状况也可能受到影响,本身就容易发生牙龈炎症等问题,拔牙后更需要注意口腔护理,但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护理措施的实施需要特别谨慎。
儿童:儿童拔牙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牙槽骨等组织还在发育中。如果不当拔牙可能会影响恒牙的萌出和正常排列。例如,乳牙过早拔除可能导致邻牙向缺牙间隙倾斜,使得恒牙萌出时空间不足,出现恒牙错位萌出、牙列拥挤等情况。而且儿童对拔牙过程的耐受性较差,需要在舒适化治疗(如笑气吸入镇静、局部麻醉下的良好安抚等)下进行拔牙操作,以减少儿童的恐惧和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