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呕吐血怎么回事
干呕吐血常见原因包括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和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呕吐物可呈鲜红或咖啡色样,伴腹痛等症状,危害有导致失血性休克、贫血等;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相关检查有胃镜、血常规、肝功能及腹部超声或CT等。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破损、溃烂等病变,当病情活动时,胃酸刺激溃疡面,可能导致胃蠕动异常出现干呕吐血情况。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呕吐伴有呕血症状,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或有相关病史(如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更易发病。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部位的黏膜受损,胃酸等刺激下,也可能引发干呕吐血。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同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男性发病率相对可能略高于女性,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的静脉血管变得迂曲、扩张,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出现干呕吐血症状。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感染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肝硬化患者均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情况,有相应病因的人群需警惕。
胃癌: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组织坏死、破溃,侵犯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导致干呕吐血。胃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食用腌制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胃癌进而出现相关症状,但年轻人群也不可忽视,有家族肿瘤病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风险更高。
全身性疾病相关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干呕吐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凝血机制,导致出血症状,包括呕吐物带血。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接触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有相关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密切关注。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例如血友病,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过度出血,可能出现干呕吐血情况。此类疾病多有家族遗传史,男性发病相对较多,发病年龄因遗传因素而异。
干呕吐血的表现及危害
表现
干呕吐血时,呕吐物可呈鲜红色,若出血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样。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头晕、乏力等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干呕吐血,伴随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如胃溃疡引起的干呕吐血可能伴有上腹部规律性疼痛等表现。
危害
大量呕吐血可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严重危及生命。长期慢性少量呕吐血还可能导致患者贫血,出现面色萎黄、心慌、气短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各项功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贫血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但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耐受能力较差,危害更大。
干呕吐血的就医及检查建议
及时就医
当出现干呕吐血症状时,无论年龄大小、性别,都应立即就医。尤其是出现呕吐血量较大、伴有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表现时,需紧急送往医院急诊。
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病变,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检查方法,各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进行该项检查,检查前需空腹等准备。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血小板数量情况,有助于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有一定差异,但均可通过该检查获取相关信息。
肝功能检查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对于怀疑肝硬化等肝病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肝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肝脏功能情况,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脏形态、结构及门静脉情况等,肝硬化患者各年龄段均可能患病,通过这些检查可辅助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