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肠炎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肠炎是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侵犯小肠致腹泻等症状。常见致病病毒有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伴发热、水样或蛋花汤样腹泻等;诺如病毒肠炎各年龄段可感染,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诊断结合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补液、调节肠道功能、止吐等)和抗病毒治疗(无特效药物,特殊情况用)。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一、病毒性肠炎的定义
病毒性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侵犯小肠,导致腹泻等一系列肠道症状。
二、常见致病病毒及传播途径
1.常见致病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肠炎的最常见病毒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诺如病毒:也是导致病毒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体,可在学校、家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例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食物、水源等都可能感染。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诺如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表面等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如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
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肠道功能较弱,感染病毒性肠炎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这与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有关,他们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差,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后难以有效维持体内平衡。
2.诺如病毒肠炎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以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便或稀便,呕吐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腹泻、呕吐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季节、当地是否有病毒性肠炎流行等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出现婴幼儿腹泻、发热等表现,要高度怀疑轮状病毒肠炎。
2.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一般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多阴性。
病毒学检测: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者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还可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如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以明确具体的病毒类型。
五、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目的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以口服补液盐溶液,按照一定的剂量和频率服用;对于中重度脱水患者,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丢失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等。
调节肠道功能:可使用一些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毒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
止吐治疗: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2.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病毒性肠炎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依靠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清除病毒。但是对于一些严重的、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这并不是常规的治疗手段。
六、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勤洗手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喝开水,不吃变质的食物。
2.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室内物品进行消毒,特别是婴幼儿的玩具、餐具等。
在病毒性肠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公共交通工具等。
3.疫苗接种
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手段,可接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一般建议6-12周龄开始接种,每剂次间隔4-10周,max接种年龄不超过32周龄。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