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怎么办
产后尿失禁是分娩后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现象,分为压力性、急迫性及混合性尿失禁。原因包括盆底肌损伤、激素变化、腹直肌分离。非药物干预有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和膀胱训练。康复治疗有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高龄产妇和多次分娩史产妇需注意,孕期要保健、选择正确分娩方式、产后早期活动并42天常规检查。
一、产后尿失禁的定义与分类
产后尿失禁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现象,可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混合性尿失禁等类型。压力性尿失禁通常是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情况下发生尿液漏出;急迫性尿失禁则表现为有强烈尿意后迅速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混合性尿失禁则兼具两者特点。
二、产后尿失禁的原因
1.盆底肌损伤: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可能导致盆底肌撕裂或过度拉伸,使得盆底肌支撑结构受损,影响其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尿失禁。例如,长时间的第二产程、巨大儿分娩等情况会增加盆底肌损伤的风险。
2.激素变化:孕期及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尿道黏膜的厚度和弹性,导致尿道关闭功能减退,增加尿失禁发生的可能性。
3.腹直肌分离:怀孕时腹部膨隆,腹直肌会向两侧分离,这也可能影响盆底的支持结构,进而与产后尿失禁相关。
三、产后尿失禁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盆底肌训练
凯格尔运动: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盆底肌训练方法。产妇可以平卧在床上,双膝屈曲,类似排尿中断的动作,持续收缩盆底肌肉3-5秒,然后放松,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研究表明,坚持规律的凯格尔运动能够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一般经过6-8周的训练可以初见成效。对于剖宫产的产妇,在伤口愈合后即可开始进行凯格尔运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口不适。
2.膀胱训练
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来训练膀胱功能。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帮助产妇恢复正常的膀胱控制能力。这种训练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能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等。
四、产后尿失禁的康复治疗
1.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生物反馈设备,将盆底肌的肌电活动等信息转化为可见的信号(如图像、声音等)反馈给产妇,让产妇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盆底肌的收缩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盆底肌训练。研究显示,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凯格尔运动可以显著提高产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率可达60%-80%左右。治疗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指导,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极对盆底肌肉施加适当的电刺激,促进盆底肌的收缩和恢复。电刺激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对于产后早期的产妇,电刺激疗法需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操作下进行,根据产妇的恢复情况调整刺激强度和频率。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盆底肌恢复能力可能较弱,发生产后尿失禁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产妇在产后更应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等干预措施,并且要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2.有多次分娩史的产妇:多次分娩会进一步损伤盆底肌,此类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可能性更大。她们需要更加重视产后的盆底康复,在产后尽快开始规范的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等,并且可以考虑增加康复治疗的频率和强度。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轻腹部负担,避免过度劳累等。
六、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建议
1.孕期保健:孕期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减少对盆底肌的过度压迫。同时,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盆底肌锻炼,如孕期版的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的弹性和力量,为分娩做好准备。
2.正确分娩方式: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应听从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减少对盆底肌的损伤。例如,对于有会阴侧切或撕裂风险的产妇,医生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产后早期活动:产后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如在床上进行翻身、抬腿等动作,有助于促进盆底肌的恢复,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同时,产后42天应常规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