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怎么办
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需进行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方式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营养支持,手术有胃大部切除术等;术后护理与康复包括病情观察、饮食管理、活动指导和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包括溃疡发作时间、治疗情况等,了解梗阻发生的过程,如进食后腹胀、呕吐等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呕吐物性状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呕吐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需考虑是否与特殊生理期相关病史无明显关联。生活方式方面,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等,既往病史中若有多次溃疡复发可能提示梗阻风险较高。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貌等。上腹部可见胃型和蠕动波,空腹时上腹部可闻及振水音,提示胃内有滞留物。对于儿童患者,需重点评估生长发育指标是否符合正常曲线;女性患者要注意与妊娠等情况导致的呕吐相鉴别。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及其程度;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等,这是幽门梗阻时频繁呕吐导致的常见电解质紊乱情况。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情况,明确溃疡部位、大小及梗阻原因,还可同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变可能。
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大,张力减低,钡剂24小时后仍存留,有助于诊断幽门梗阻并了解梗阻程度。
二、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管抽出胃内潴留物,减轻胃黏膜水肿,改善胃壁血运,为手术创造条件。对于病情较轻、初次发作的患者可首先尝试,儿童患者胃肠减压时要注意胃管的选择和固定,避免脱出。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如补充氯化钾纠正低钾血症等。儿童患者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并及时调整。
营养支持:给予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改善营养状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和营养不良的患者。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选择
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溃疡病史较长、有严重瘢痕性梗阻的患者,切除溃疡病灶并重建消化道,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
迷走神经切断术:对于某些特定情况的患者也可考虑,如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但应用相对较少。
手术时机选择:一般经过短期(2-3周)的胃肠减压、补液等非手术治疗,若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存在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经纠正后仍难以维持正常状态时,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如吻合口漏、出血等。儿童患者术后要重点观察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
饮食管理:术后逐渐恢复饮食,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正常饮食的原则,注意饮食的量和质,避免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者饮食需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易于消化。
2.康复指导
活动指导: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和身体康复,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患者活动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随访:告知患者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进行随访,通过胃镜等检查了解胃十二指肠恢复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其他问题。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幽门梗阻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在诊断时要更加细致准确,治疗过程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胃管的护理,防止脱出和损伤;营养支持要严格按照儿童营养需求进行调整;术后康复中活动指导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好动特点,给予适当的安全监护和引导。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后护理要注重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老年常见并发症。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生幽门梗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非手术治疗要权衡治疗措施对妊娠或哺乳的影响,手术治疗要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最小的方式和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