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怎么治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补液量速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胰液分泌(抑酸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治疗(经验性、目标性)、营养支持(早期、重症患者)、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时机)、手术治疗(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各有特点需分别考量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水电解质等情况,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监护。例如通过持续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监护重点略有不同,儿童由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需频繁观察;老年患者需同时关注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变化。
2.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减少胰液分泌,胃肠减压可减轻腹胀,降低腹内压。对于有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胃肠减压的方式和时机。
二、液体复苏
1.补液量与速度: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血压、心率等情况计算补液量,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同时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等。起始阶段需快速补液以纠正休克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液体复苏的耐受性不同,儿童需注意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老年患者要考虑心功能情况调整补液速度。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钾、钠、钙等电解质,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例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存在血钙降低,需根据血钙水平补充钙剂,不同年龄患者电解质代谢特点不同,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对电解质平衡要求更高,老年患者电解质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出现紊乱。
三、抑制胰液分泌
1.抑酸药物: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如使用奥美拉唑等药物,其通过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抑酸药物的剂量可能不同,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老年患者要考虑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可抑制胰液分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显著减少胰液分泌量,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重要作用。在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特殊人群如孕妇等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四、抗感染治疗
1.经验性抗感染:根据患者病情、当地细菌流行情况等选择抗感染药物。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易发生胰腺及周围组织感染,常选用覆盖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等。不同年龄患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有差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老年患者需考虑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2.目标性抗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当获得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抗感染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
五、营养支持
1.早期营养支持: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对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考虑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不同年龄患者肠内营养的途径选择和营养制剂的要求不同,儿童需选择适合儿童消化吸收的营养制剂,老年患者要考虑胃肠道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2.重症患者营养支持: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常需要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在进行肠外营养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满足患者能量及营养需求。特殊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调整营养支持中的碳水化合物等摄入量。
六、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在适当时机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内镜治疗,解除胆道梗阻等病因。内镜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判断是否适合内镜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内镜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不同,儿童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更精细操作。
七、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如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手术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前后需加强监护、营养支持等治疗,确保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围手术期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手术部位情况,特殊人群在围手术期需特别关注各脏器功能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