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颊长了黄褐斑
黄褐斑是常见面部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有对称淡褐至深褐斑片等特点,成因涉及激素、日晒、遗传、皮肤屏障等,诊断靠临床观察、伍德灯和皮肤镜检查,非药物干预包括严格防晒、护肤、生活方式调整,药物需遵医嘱,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黄褐斑的定义与特点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对称性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好发于颧骨突出部位、前额、上唇、鼻部等区域,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如长期日晒等也会加重病情。
二、黄褐斑的可能成因
1.激素水平因素: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变化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都可能引发黄褐斑,这是因为激素会作用于黑素细胞上的受体,促进黑素合成。
2.日晒因素:紫外线是引起黄褐斑加重或诱发的重要原因,紫外线可激活黑素细胞,促使其分泌黑素,长期日晒会使皮肤中的黑素含量增加,导致黄褐斑颜色加深、面积扩大,无论什么季节、什么环境,都需要注意防晒。
3.遗传易感性:有研究表明,部分人群存在黄褐斑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黄褐斑患者,其本人患黄褐斑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这与基因对黑素代谢相关通路的影响有关。
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也可能影响黑素的代谢平衡,从而诱发或加重黄褐斑,例如过度清洁皮肤等不良护肤行为可能破坏皮肤屏障。
三、黄褐斑的诊断方法
1.临床观察:医生通过观察面部色斑的分布、颜色、形态等特征来初步判断是否为黄褐斑,典型的黄褐斑为对称性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边界清楚。
2.伍德灯检查:伍德灯可辅助诊断黄褐斑,在伍德灯下,黄褐斑的色斑颜色可能会有特定的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色素沉着性疾病相鉴别。
3.皮肤镜检查:皮肤镜能够更微观地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的情况,帮助医生了解色斑处黑素细胞的分布等细节,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黄褐斑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严格防晒
防晒产品选择:应选择防晒系数(SPF)≥30、防护紫外线类型为UVA和UVB的防晒霜,且需要每2-3小时补涂一次,以确保防晒效果。同时,可搭配使用遮阳伞(UPF≥50)、遮阳帽等物理防晒措施,全方位阻挡紫外线。
日常防晒注意事项: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10:00-16:00)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上述防晒措施。长期处于室内的人群也不能忽视防晒,因为玻璃并不能完全阻挡紫外线,同样需要采取防晒手段。
2.护肤措施
温和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每日清洁次数不宜过多,一般早晚各一次即可,水温不宜过高,以30-32℃为宜。
保湿修复:选择具有保湿和修复功能的护肤品,如含有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等成分的产品,保持皮肤水分充足,维持皮肤屏障的正常功能,有助于改善黄褐斑相关的皮肤状态。
3.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对改善黄褐斑有积极作用。
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坚果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黑素合成,维生素E也有抗氧化、保护皮肤的功效;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皮肤的负担。
五、黄褐斑的药物干预相关情况
目前用于治疗黄褐斑的药物主要有氢醌及其衍生物、维A酸类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随意使用药物,因为药物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需要个体化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在考虑药物治疗黄褐斑时需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妊娠等产生影响。如果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选择非药物的防晒、护肤等干预措施。
2.老年人群:老年人群患黄褐斑时,在采取干预措施时要考虑皮肤的耐受性。例如在选择防晒产品和护肤品时,要选择刺激性小、温和的产品,避免因皮肤敏感等问题加重皮肤不适。同时,老年人群的代谢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在使用相关药物时更要密切关注皮肤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儿童:儿童一般较少患黄褐斑,但如果有特殊情况,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在干预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皮肤和身体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等,优先以非药物的防晒、改善生活方式等基础干预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