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的症状与治疗
肠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药物治疗(抗感染、止泻、调节肠道菌群),儿童和老年人肠炎有各自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以促进康复并预防并发症。
一、肠炎的症状
(一)不同类型肠炎的常见症状
1.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如沙门氏菌肠炎,患者多有腹痛、腹泻症状,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38℃-39℃左右,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后引发的肠炎,腹泻是常见的突出症状,粪便性状多样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作用有关。
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群体,典型症状为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日腹泻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同时常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等表现。
2.非感染性肠炎
自身免疫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会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表现。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细胞攻击肠道黏膜导致炎症反应。
缺血性肠炎,常见于老年人,多在饭后出现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绞痛、胀痛等,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可为稀便、血便等,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相关,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肠道供血相对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引发缺血性肠炎。
二、肠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对于肠炎患者,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急性肠炎发作时,应暂时禁食,让肠道得到休息,随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例如,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不会对肠道造成过多刺激,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对于慢性肠炎患者,也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但要注意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油煎油炸。
2.休息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肠炎患者,都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特别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休息可以减轻肠道的负担,促进炎症的消退。例如,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肠道的正常蠕动,不利于肠炎的康复。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需注意该类药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禁忌,应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止泻药物
对于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肠道黏膜,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避免过度止泻导致肠道内毒素吸收增加等问题。
3.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可使用益生菌类药物来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肠道菌群失调是肠炎常见的情况,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肠炎的康复。例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以在肠道内定植,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对肠道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三)特殊人群肠炎的注意事项
1.儿童肠炎
儿童肠炎需要特别关注。在治疗方面,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对于止泻药物的使用要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强效止泻药。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儿童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因为儿童的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护理和治疗上要更加精细,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大便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肠炎
老年人肠炎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例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易消化,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脱水后恢复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保持其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