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褥疮
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的疾病,好发于长期卧床、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身体衰弱、营养不良、水肿、大小便失禁等人群。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治疗方法包括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护皮肤、加强营养、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皮肤护理、翻身、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和观察皮肤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截瘫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和儿童需特别注意预防。
一、定义
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褥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
二、易发人群
1.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可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自主翻身能力。
2.年老体弱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皮肤弹性和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褥疮。
3.长期卧床患者:如骨折、瘫痪、慢性病等,需要长期卧床,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容易发生褥疮。
4.肥胖患者:过重的身体压力会增加皮肤和组织的压力,容易导致褥疮的发生。
5.营养不良患者:由于缺乏营养,皮肤和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褥疮。
6.水肿患者:由于身体组织水肿,皮肤和组织的压力增加,容易发生褥疮。
7.大小便失禁患者:由于尿液和粪便的刺激,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和炎症,增加褥疮的发生风险。
8.其他:如使用镇静剂、安眠药等药物的患者,由于肌肉松弛,翻身困难,也容易发生褥疮。
三、临床表现
褥疮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淤血红润期:为褥疮的初期,受压部位出现暂时性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红斑、肿胀、麻木或疼痛。
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此时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
3.溃疡期:水疱继续扩大,表皮脱落,露出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感染后创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疼痛加剧。
四、治疗方法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时翻身,间歇性解除压力是预防褥疮的关键。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必要时每1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抬起患者,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床单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对皮肤的损伤。
3.保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粪便等浸渍皮肤。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及时更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4.加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5.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紫外线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
6.药物治疗:根据创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磺胺嘧啶银等。
7.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褥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清创术、植皮术等。
五、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褥疮的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
3.翻身:协助患者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5.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深呼吸、咳嗽、抬腿等,促进血液循环。
6.观察皮肤:密切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变薄、干燥、弹性差,容易发生褥疮。在护理老年人时,应更加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和溃疡。在护理糖尿病患者时,应注意控制血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3.截瘫患者:截瘫患者由于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容易发生褥疮。在护理截瘫患者时,应注意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4.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身体虚弱,容易发生褥疮。在护理长期卧床患者时,应注意加强营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5.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容易受到损伤。在护理儿童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和护肤品。
总之,褥疮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褥疮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