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什么意思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充足钙摄入、适量维D补充、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预防,靠骨密度检测等诊断。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从骨代谢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断进行着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代谢循环,以维持骨的动态平衡。而骨质疏松时,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得骨量逐渐减少。
(一)骨量的相关指标及意义
骨量主要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骨密度是反映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T值来表示骨密度与同性别健康成年人骨密度峰值的比较情况。T值≥-1为正常;-2.5<-1为骨量减少;T值≤-2.5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逐渐出现失衡。老年人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而破骨细胞活性相对较高,骨吸收增加,这是导致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了骨量的丢失,使得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这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体内激素变化对骨代谢的影响密切相关。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较女性晚,但男性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骨量丢失。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骨丢失速度加快,所以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总体风险高于男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钙摄入不足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例如,日常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会使得机体钙储备不足,影响骨的正常代谢。此外,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而一些人日照不足等情况会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2.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骨组织所受到的机械应力刺激减少,会影响骨的形成。比如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骨量丢失相对较快,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3.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减少骨量;过量饮酒会干扰骨代谢的正常过程,影响钙的吸收等,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四)病史因素
一些疾病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会加速骨吸收;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会影响骨代谢平衡;还有一些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会影响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导致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也可累及全身骨骼。疼痛通常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的机制主要与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力学性能改变,引起骨骼变形、肌肉疲劳等有关。
(二)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脊柱变形,如身高变矮、驼背等。椎体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椎体发生压缩骨折后,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身高变矮和驼背等外观改变。
(三)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老年人在滑倒、咳嗽等轻微动作下就可能发生髋部骨折,而椎体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也较为常见,骨折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骨质疏松的预防与诊断
(一)预防措施
1.充足钙摄入: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800mg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天摄入1000-1200mg钙。可以通过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来补充,如牛奶、虾皮、芝麻等。
2.适量维生素D补充:成年人每天需要400-800IU的维生素D,可通过适当日照(一般每天日照10-15分钟即可,但要注意避免暴晒)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来获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3.适度运动: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增强骨骼强度。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4.戒烟限酒:戒烟可减少对骨代谢的不良影响,限制饮酒量有助于维持正常的骨代谢。
(二)诊断方法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检测骨密度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2.临床症状结合相关检查: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有疼痛、脊柱变形等,以及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