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到底好不好
拔牙有适应证、潜在风险与不良影响、术后注意事项及不同人群特殊考虑。适应证包括严重龋坏无法修复、牙周病晚期、阻生智齿、影响咀嚼或美观的多生牙;潜在风险有出血、感染、邻牙损伤、干槽症;术后要压迫止血、注意饮食、口腔卫生、休息观察;儿童、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拔牙各有特殊考量。
一、拔牙的适应证
1.严重龋坏无法修复的牙齿:当牙齿因龋齿导致大范围破坏,牙髓已感染且无法通过根管治疗等保留时,拔牙是必要的选择。例如,深龋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经多次治疗仍无法改善,继续保留可能导致牙槽骨吸收、间隙感染等问题。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这类严重龋坏的牙齿在口腔疾病中占比较高,严重影响口腔功能和健康。
2.牙周病晚期牙齿:牙周病发展到晚期,牙齿支持组织大量丧失,牙齿出现明显松动(Ⅲ度松动),且通过牙周治疗无法改善松动情况,此时拔牙是控制感染、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措施。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中晚期牙齿需要拔牙的比例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晚期牙周病不仅影响单个牙齿,还可能对全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
3.阻生智齿:特别是反复引起冠周炎的阻生智齿,或者阻生智齿导致邻牙龋坏、压迫邻牙牙根吸收等情况时需要拔除。阻生智齿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约有35%-40%的人存在阻生智齿问题,其中约一半会出现冠周炎等相关症状。
4.影响咀嚼功能或美观的多生牙:多生牙会占据正常牙齿的位置,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例如,上颌前部的多生牙常使上前牙排列拥挤,影响牙齿的正常咬合和外观。
二、拔牙的潜在风险与不良影响
1.出血:拔牙后一般会有明显出血,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出血不止。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拔牙,术后出血风险增加。正常拔牙后,创面会形成血凝块封闭创口,但若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拔牙后出血难止。
2.感染:拔牙后创口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如果术后不注意口腔卫生,食物残渣残留创口,或者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引发创口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间隙感染、败血症等。
3.邻牙损伤:在拔除某些牙齿时,如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可能会损伤相邻的第二磨牙,导致第二磨牙松动、龋坏等问题。这是因为阻生智齿与第二磨牙相邻关系密切,拔牙操作不当容易波及邻牙。
4.干槽症:多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牙槽骨暴露,有腐臭气味。干槽症的发生与创伤、感染、拔牙窝过大等因素有关,发病率约为2%-5%左右,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三、拔牙后的注意事项
1.压迫止血: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住棉球压迫止血,一般30-40分钟后可吐出棉球。患者要注意按照医生要求操作,避免过早吐掉棉球导致出血。
2.饮食注意: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软食,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创口引起出血或加重疼痛。例如,可以吃米粥、软面条等。
3.口腔卫生: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24小时后可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创口感染。
4.休息与观察:拔牙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要密切观察创口情况,如果出现明显出血、剧烈疼痛、肿胀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
四、不同人群拔牙的特殊考虑
1.儿童:儿童拔牙需要特别谨慎,要考虑乳牙替换情况等。对于滞留的乳牙,若继承恒牙已萌出,乳牙未按时脱落,影响恒牙萌出位置时需拔除。儿童拔牙时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因紧张不配合导致操作困难。同时,儿童拔牙后要注意观察创口愈合情况,因为儿童新陈代谢快,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预防感染等问题。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宜拔牙,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在妊娠4-6个月时,若必须拔牙,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操作要轻柔,术后要密切观察孕妇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妊娠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免疫力有所变化,拔牙风险相对较高。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拔牙前要控制血糖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88mmol/L以下。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导致创口感染,影响愈合。拔牙后要注意监测血糖,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发生。
4.老年人:老年人拔牙前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因为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拔牙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拔牙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营养补充,促进创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