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和呕吐
反胃是胃内容物向口腔方向流动,呕吐是胃强力收缩致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按机制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常见原因有消化系统因素(如胃肠炎、肠梗阻)、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其他因素(如药物副作用、妊娠)。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处理原则有一般处理(体位、禁食水等)、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补液、用止吐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防误吸、谨慎用药补液;老年人要警惕严重疾病、谨慎用药补液;妊娠期女性妊娠剧吐需及时就医。
反胃和呕吐的常见原因
消化系统因素:
胃肠炎: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洁等引起,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引发反胃和呕吐。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常导致多人集体发病,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肠梗阻: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引起呕吐,且呕吐物常带有粪臭味,同时伴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的肠梗阻原因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因肠套叠等原因引起,成年人则可能与肠道肿瘤、肠粘连等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炎症刺激颅内组织,影响呕吐中枢,导致呕吐,常伴有头痛、发热、意识改变等症状。不同年龄的颅内感染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可影响颅内压和神经传导,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常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等。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有关。
其他因素: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可能引起反胃和呕吐的副作用。不同药物的副作用表现略有不同,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往往较为严重,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止吐措施。
妊娠:女性妊娠期的早孕反应,约半数以上孕妇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妊娠12周左右自行缓解,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反胃和呕吐的评估与检查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如是否有胆汁、血液、宿食等)、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头痛等)、既往病史(如消化系统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妊娠史等)、用药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
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身体的异常体征,如腹部触诊了解是否有压痛、包块等,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是否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妊娠试验(对于育龄女性)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有助于了解电解质平衡及肝肾功能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可用于检查肝胆胰脾等器官的情况,协助诊断胆囊炎、胆结石、肠梗阻等;头颅CT或MRI可用于排查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等。对于儿童患者,影像学检查需充分考虑辐射风险,在必要时谨慎进行。
反胃和呕吐的处理原则
一般处理: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坐位或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呕吐频繁的患者,需暂时禁食水,待呕吐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饮食应从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开始。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胃肠炎引起的,根据病原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或对症治疗;如果是肠梗阻引起的,需根据病情采取胃肠减压、手术等治疗措施;如果是颅内感染引起的,给予抗感染、降颅压等治疗;如果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可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的方式进行。常用的止吐药物有甲氧氯普胺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患者,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止吐药物。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呕吐时需特别注意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儿童呕吐的原因可能与小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感染等有关,在处理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补液时要注意液体量和速度的控制,防止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例如婴幼儿发生呕吐,若为生理性溢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喂养姿势等;若为病理性呕吐,如肠套叠等,需及时就医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呕吐时要警惕是否有严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不典型表现。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在治疗呕吐时要考虑到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谨慎,同时要注意补液过程中对心脏功能等的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呕吐一般为早孕反应,但若呕吐严重导致妊娠剧吐,可能会影响孕妇和胎儿健康,需及时就医处理,补液等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