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状
骨质疏松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疼痛,以腰背痛多见,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脊柱变形,严重者可致身高变矮、驼背,与年龄、性别、不良姿势有关;骨折,易发生在髋部、椎体、腕部等部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还有其他表现,如呼吸功能下降、肌肉力量下降、消化功能受影响等。
1.疼痛
表现及特点:疼痛是骨质疏松较常见的症状,以腰背部疼痛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全身骨痛,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例如,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70%-80%的骨质疏松患者以腰背痛为主要表现,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感身体不适,重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骨骼退变,骨质疏松发生率高,疼痛症状相对更常见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年轻人若存在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诱因导致骨质疏松,也可能出现疼痛,但相对老年人发生率较低。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疼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尤其是在绝经后的前几年,疼痛发生率较高。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骨质疏松,进而使疼痛症状更显著。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加快,疼痛更容易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2.脊柱变形
表现及特点: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出现脊柱变形,常见的有身高变矮、驼背等。这是因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缩短、变形。椎体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质疏松时椎体骨量减少,强度下降,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多个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高度降低,从而出现身高变矮和驼背。例如,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脊柱变形,随着病情进展,身高可平均缩短3-6厘米甚至更多。
年龄性别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退变明显,发生脊柱变形的风险更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快,相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脊柱变形,尤其是在绝经后的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会加重脊柱的负担,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更容易加速脊柱变形的进程。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本身就存在脊柱力学结构的改变,若同时患有骨质疏松,脊柱变形的速度可能会比正常人更快。
3.骨折
表现及特点: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这是骨质疏松较严重的后果之一。骨折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髋部、椎体、腕部等。例如,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较大的一种,患者常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椎体骨折可导致背部疼痛加剧、活动受限;腕部骨折则表现为手腕部疼痛、肿胀、畸形等。骨折发生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据统计,骨质疏松患者发生第一次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约50%的髋部骨折患者在1年内会发生其他部位的骨折。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骨骼质量下降,骨折风险更高。8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例如,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
性别因素: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骨丢失加快,骨折风险比男性高。尤其是在绝经后的5-10年内,骨折风险显著增加。男性在老年期随着雄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也会逐渐丢失,骨折风险也会增加,但总体女性骨折风险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影响:缺乏运动、长期卧床等生活方式会使骨骼得不到有效的应力刺激,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增加骨折风险。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骨骼废用性脱钙,骨质疏松加重,骨折风险大大提高。
4.其他表现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胸廓畸形影响了肺部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导致肺功能受损。研究表明,严重骨质疏松导致胸廓畸形的患者,肺功能下降程度可达正常人群的30%-50%。
肌肉力量下降: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肌肉力量下降,表现为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肌肉力量下降与骨量减少、肌肉本身的退变等因素有关。肌肉力量下降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例如,骨质疏松患者的握力会明显低于正常人,肌肉力量的减弱会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出现乏力、行动不便等情况。
消化功能受影响:严重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骨折,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例如,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胸腹部的不适,可能会反射性地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