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牙龈出血怎么回事
早上起床牙龈出血可能由局部口腔因素、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其他因素引起,局部口腔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龈炎、牙龈外伤;全身系统性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脏疾病;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紊乱、药物因素,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很重要,不同人群需关注相应口腔健康相关问题。
一、局部口腔因素导致早上起床牙龈出血
1.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菌斑是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若未及时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脆弱,在早上起床时,由于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轻微的触碰或咀嚼动作就可能引发牙龈出血。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牙龈出血是由牙菌斑和牙结石刺激引起的。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儿童若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也可能存在牙菌斑堆积进而导致牙龈出血;成年人长期忽视口腔清洁,牙结石堆积的概率更高。
2.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是由于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物长期作用于牙龈所致。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变得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早上起床时,口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旦有轻微的机械刺激,如刷牙、舌头舔舐等,就容易出现牙龈出血。青少年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更容易患牙龈炎,从而导致早上起床牙龈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也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患妊娠期牙龈炎,出现牙龈出血情况。
3.牙龈外伤:睡觉时可能无意识地咬伤牙龈,或者使用过硬的牙刷、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用力过猛的横刷法)等,都可能造成牙龈的微小创伤,从而在早上起床时出现牙龈出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喜欢用硬毛牙刷刷牙的人,相较于使用软毛牙刷的人,牙龈外伤导致出血的风险更高;有夜间磨牙习惯的人,也可能因磨牙时对牙龈的摩擦导致牙龈受伤出血。
二、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早上起床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症状,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等,也常伴有牙龈出血表现,同时可能还会伴有面色苍白、发热等其他症状。不同年龄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患白血病时,除了牙龈出血,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等;成年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牙龈出血可能是较为突出的早期表现之一。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导致牙龈出血。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会使血管弹性下降、通透性增加,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加重牙龈出血的情况。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年轻人患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同样会面临牙龈出血等口腔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口腔问题可能更为复杂。
3.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就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黄疸、腹水等其他肝脏疾病相关表现。不同年龄的肝脏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中青年患某些肝脏疾病时,若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牙龈出血;老年肝脏疾病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牙龈出血可能是肝脏功能异常的一个信号。
三、其他因素导致早上起床牙龈出血
1.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月经期或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导致牙龈容易出血。青春期女性由于性激素水平波动,牙龈对菌斑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加,易出现牙龈出血;月经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使牙龈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牙龈出血;妊娠期女性除了激素变化外,还可能因为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牙龈出血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由于药物抑制了凝血功能,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不同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若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就需要密切关注牙龈出血等情况;中青年服用抗凝血药物时,也需要注意观察自身牙龈出血等表现。
如果早上起床经常出现牙龈出血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血液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预防牙龈出血也非常重要。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老年人要关注全身健康状况与口腔健康的关联等,都有助于减少早上起床牙龈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