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是怎么回事
抽筋即肌肉痉挛,有其定义,常见原因包括肌肉过度使用、电解质失衡、寒冷刺激、姿势不当、疾病因素等,缓解方法有拉伸肌肉、按摩、补充电解质等,预防措施有合理运动、注意保暖、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姿势等。
一、抽筋的定义
抽筋又称肌肉痉挛,是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现象,会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持续时间可短至几秒,长达几分钟。
二、抽筋的常见原因
1.肌肉过度使用
运动相关:长时间运动、高强度运动时,肌肉在短时间内持续收缩,且代谢产物堆积,如乳酸等,容易引发抽筋。例如长跑、高强度健身训练后,腿部肌肉抽筋较为常见。对于运动员或经常运动的人群,由于肌肉使用频率高、强度大,发生抽筋的风险相对较高。在不同年龄段的运动人群中,青少年在快速成长期运动时,肌肉发育与运动需求不匹配,也易出现抽筋;老年人运动时肌肉功能减退,也更易发生抽筋。
日常劳作: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也可能导致抽筋,如建筑工人长时间搬举重物后手臂肌肉抽筋。
2.电解质失衡
钠、钾、钙等流失: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电解质流失,特别是钠、钾、钙等。钠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离子,钾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调节,钙对肌肉收缩和舒张有重要调节作用。当体内钙水平过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引起肌肉痉挛。比如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的人,若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就容易发生抽筋。在不同年龄中,儿童在炎热天气下活动出汗多,若未补充足够电解质,较易出现抽筋;老年人肾脏功能有所减退,对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也更易因电解质失衡发生抽筋。
3.寒冷刺激
环境温度过低:当肌肉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发生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例如在寒冷环境中游泳、冬季户外保暖不当,腿部肌肉容易因寒冷刺激发生抽筋。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因寒冷刺激出现抽筋;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对寒冷的耐受性更低,也更容易因寒冷刺激发生抽筋。
4.姿势不当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睡眠中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在脚面,或长时间俯卧,使脚面抵在床铺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长时间处于绝对放松状态,引起肌肉“被动挛缩”。例如久坐后腿部姿势不当,突然站立或活动时可能发生抽筋。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或睡姿,也可能出现抽筋情况;老年人由于关节灵活性下降等原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后更易发生抽筋。
5.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发作时可出现肌肉强直收缩抽筋;帕金森病患者也可能出现肌肉痉挛的症状。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抽筋可能是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疾病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肌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抽筋。老年人由于血管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患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因此因血管疾病导致抽筋的情况相对较多。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容易出现肌肉乏力、抽筋等症状。
三、抽筋的缓解方法
1.拉伸肌肉
针对抽筋部位:如果是小腿抽筋,可伸直膝关节,勾起脚尖,用力拉伸小腿肌肉;如果是手部抽筋,可用力握拳后再迅速伸直,反复多次。拉伸时要缓慢进行,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
2.按摩
按摩抽筋肌肉:用手轻轻按摩抽筋的肌肉,从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促进肌肉放松和血液循环。例如小腿抽筋时,用手掌根部轻轻揉按小腿肌肉。
3.补充电解质
饮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对于因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失衡引起的抽筋,可适量饮用含有钠、钾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四、预防抽筋的措施
1.合理运动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让肌肉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可减少运动中抽筋的发生。不同年龄的人群热身方式可有所不同,儿童热身活动应更有趣味性,以吸引其参与;老年人热身应更轻柔,避免剧烈动作。
运动中适当休息:运动过程中定时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肌肉过度疲劳。
2.注意保暖
根据环境添加衣物: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或活动时,要注意保暖,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避免肌肉受到寒冷刺激。
3.均衡饮食
摄入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多吃富含钙、钾、钠等电解质的食物,如牛奶、香蕉、海带等,保证体内电解质平衡。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的钙等营养物质来支持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应保证均衡饮食以获取足够营养;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下降,更要注意通过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预防因营养缺乏导致的抽筋。
4.保持良好姿势
避免长时间不良姿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防止因姿势不当引发抽筋;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避免久坐久站,定时变换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