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的主要症状
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和其他伴随症状。消化道症状有不同类型肠炎表现各异的腹痛、次数多且粪便性状多样的腹泻以及常伴有的恶心、呕吐;全身症状包括感染性肠炎常有的发热及不同病原体感染致不同发热程度、因肠道功能紊乱等致的乏力;其他伴随症状有多见于特定肠炎类型的里急后重和肠道黏膜受炎症损伤致粪便中出现的黏液便。
一、消化道症状
1.腹痛
不同类型肠炎腹痛表现有所差异。感染性肠炎多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的隐痛、胀痛或绞痛。例如,细菌性痢疾引起的肠炎,腹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不同而有所不同,轻者可能仅为腹部不适,重者可出现较为剧烈的绞痛。对于儿童肠炎患者,腹痛可能导致患儿哭闹不安,因为儿童表达疼痛的方式相对有限,主要通过哭闹等行为来体现。而对于老年肠炎患者,由于痛觉敏感性可能有所下降,腹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
腹痛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肠道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有关,炎症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或肠道黏膜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疼痛感觉。
2.腹泻
腹泻是肠炎常见且重要的症状。急性肠炎患者腹泻次数通常较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肠炎,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这是因为阿米巴原虫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坏死、溃疡出血,与粪便混合形成特殊性状。慢性肠炎患者腹泻症状相对迁延,可能间断出现,粪便性状也可能有变化,可为糊状便、稀便等。
腹泻的发生是由于肠道炎症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炎症导致肠黏膜受损,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障碍,同时肠道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腹泻。对于婴幼儿肠炎患者,频繁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因为婴幼儿的体液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后难以迅速自我调节。
3.恶心、呕吐
肠炎患者尤其是急性肠炎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的反应。例如,病毒性肠炎患者可能先出现恶心、呕吐,随后出现腹泻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对于儿童肠炎患者,恶心、呕吐可能导致进食减少,影响营养摄入,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以防止脱水和营养不良。老年肠炎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恶心、呕吐可能会加重身体的消耗,需要更加关注其营养状况和水电解质平衡。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感染性肠炎常伴有发热症状。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发热程度有所差异。一般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体温可在38℃-39℃左右,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而某些严重的感染,如伤寒杆菌引起的肠炎,可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且热型有一定特点。非感染性肠炎也可能出现低热情况,如自身免疫性肠炎等。发热的机制是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等,这些炎性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对于儿童肠炎患者,发热可能会影响其精神状态,导致烦躁、嗜睡等表现,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降温方式)。老年肠炎患者发热时,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但更需要关注,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热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
2.乏力
肠炎患者由于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以及发热等因素,常出现乏力症状。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例如,长期慢性肠炎患者,由于长期的营养丢失和炎症消耗,乏力症状可能较为明显。乏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不愿意玩耍、活动减少;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影响其日常的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等活动都可能变得困难,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帮助。
三、其他伴随症状
1.里急后重
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肠炎类型。里急后重表现为患者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排便时又解不出多少粪便,总是有肛门坠胀感。这是因为炎症刺激直肠肛门部位的神经末梢,导致频繁的便意,但肠道内并没有太多的粪便可排出。对于儿童患者,里急后重可能导致其频繁在厕所蹲守,但又无法正常排便,会增加患儿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对于老年患者,里急后重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因为频繁的排便意愿会干扰正常的生活秩序,且长期的里急后重可能提示肠道炎症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黏液便
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到炎症损伤,会分泌较多的黏液,从而导致粪便中出现黏液。例如,结肠炎患者的粪便中常可见到黏液,黏液与粪便混合在一起。黏液便的出现反映了肠道黏膜的炎症状态,黏液的量和性状也可以为肠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于儿童肠炎患者,观察粪便中的黏液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老年肠炎患者出现黏液便时,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可能提示肠道存在较为明显的炎症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