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特点为
轮状病毒性肠炎有临床症状、病程、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及治疗预防等特点。临床有腹泻(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成人腹泻重易脱水)、呕吐(起病初期伴发,持续1-2天)、部分成人发热(38-39℃左右,自限性);自然病程7-10天,病情轻重因成人情况而异;血常规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高,粪便常规镜检少量白细胞,病毒学检查可检出抗原;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治疗是对症支持,纠正脱水关键,预防要注意卫生和接种疫苗(成人高危可考虑)。
一、临床症状特点
1.腹泻表现:
多数患儿起病急,先出现呕吐,随后频繁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每日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起肠道分泌增加和吸收障碍,从而出现大量水样腹泻。
对于成人而言,腹泻程度可能相对较重,部分成人患者每日腹泻量可达到1000-3000ml以上,容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2.呕吐情况:
起病初期常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在腹泻之前,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次数不等,一般持续1-2天。这是因为轮状病毒感染累及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排空加快而出现呕吐。
3.发热表现:
部分大人感染轮状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39℃左右,少数可达到39℃以上,但发热一般为自限性,持续时间多为1-3天。发热机制是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发热。
二、病程特点
1.自然病程: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自然病程一般为7-10天。在病程的前2-3天腹泻和呕吐症状较为严重,之后会逐渐减轻。例如,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的第4天开始腹泻次数减少,呕吐停止,第7-10天肠道黏膜逐渐修复,病情基本恢复。
2.病情轻重差异:
不同成人患者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体质较好、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病情相对较轻,病程可能较短;而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的成人,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情可能较重,腹泻频繁易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病程也可能延长。比如,有糖尿病的成人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更易出现脱水等代谢紊乱情况,会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程复杂化。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这是因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引起的是肠道的非细菌性炎症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以淋巴细胞介导为主,所以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一般无明显升高,淋巴细胞比例有所增加。
2.粪便常规:
粪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一般白细胞数量少于10个/高倍视野。这是由于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肠道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所以粪便中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3.病毒学检查:
可以通过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检测出轮状病毒抗原。例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较高,有助于明确诊断。一般在发病后的1-3天内进行粪便病毒检测,阳性率可达80%以上,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为轮状病毒性肠炎。
四、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至发病后4-8天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进而传播给他人。隐性感染者虽然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同样可以排出病毒,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手、玩具等传播。例如,在水源被轮状病毒污染的地区,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后容易感染;在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儿童之间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再经手-口途径感染,然后可能将病毒传播给成人。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中以青壮年相对多见。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免疫力有限,所以成人仍可能再次感染轮状病毒。一般来说,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几率相对更高,但成人在接触到病毒后也可能发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五、治疗与预防相关特点
1.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脱水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为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的危险是脱水,所以纠正脱水是关键治疗措施。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止吐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肠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2.预防特点:
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及时消毒,例如对患者粪便污染的地面、物品等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另外,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但成人接种疫苗的效果相对儿童可能有所不同,目前成人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还不是非常普遍,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等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接种来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