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是双侧上颌窦和筛窦发生炎症反应,病因有感染、过敏、鼻窦引流不畅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等),诊断靠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药物、鼻腔冲洗、手术,预防要增强体质、避过敏原、治鼻腔病、注意鼻腔卫生。
一、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的定义
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是指双侧的上颌窦和筛窦发生了炎症反应。上颌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筛窦则是位于鼻腔外上方筛骨内的蜂窝状小气房,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或过敏、鼻窦引流不畅等因素作用下,双侧的上颌窦和筛窦黏膜出现炎症,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侵入鼻窦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成年人若患有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未及时有效控制,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引起鼻窦炎症。
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先导致鼻腔黏膜炎症,进而波及鼻窦,引发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病毒感染往往是疾病的初始因素,后续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2.过敏因素: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鼻腔及鼻窦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充血、水肿,影响鼻窦的引流,从而诱发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过敏因素导致的鼻窦炎在过敏季节更为常见,例如春季花粉飘散较多时,过敏体质者患鼻窦炎的几率增加。
3.鼻窦引流不畅: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鼻腔结构异常,会阻碍鼻窦的开口,导致鼻窦内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长时间积聚容易引发炎症。比如鼻中隔严重偏曲的患者,双侧鼻窦的引流通道受阻,更易发生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双侧鼻腔黏膜炎症水肿,导致鼻腔通气不畅,出现鼻塞症状,轻重程度不一,可能是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儿童若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导致鼻塞,可能会影响呼吸,进而影响睡眠和食欲。
流涕:可出现流脓涕,上颌窦炎的鼻涕多为黄色或黄绿色,筛窦炎的鼻涕也可能为脓性,且量较多。
头痛:不同鼻窦的炎症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头痛。双侧上颌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面颊部、上列牙齿等部位,有胀痛感;双侧筛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眼内眦或鼻根部,疼痛相对较为弥散。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儿童患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如发热较为常见,且可能因头痛、鼻塞等影响精神状态和日常活动。成年人若病情较重,也可能出现全身不适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部情况,查看双侧上颌窦和筛窦的开口是否有黏膜肿胀、脓性分泌物等,能直观地发现鼻腔结构异常及鼻窦开口的病变情况。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显示双侧上颌窦和筛窦的黏膜增厚情况、窦腔是否有积液、有无骨质破坏等。通过鼻窦CT能准确判断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例如可以看到上颌窦内是否充满密度增高的影,筛窦内气房是否模糊等。
鼻窦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诊断有帮助,如怀疑有鼻窦肿瘤等病变时,但在诊断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时,鼻窦CT更为常用和首选。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水肿,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能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儿童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要考虑到儿童鼻腔黏膜娇嫩等特点。
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应根据药敏试验等结果合理选择。
黏液促排剂: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有助于改善鼻窦的引流情况。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压力过大损伤鼻腔黏膜。
3.手术治疗:对于经过规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明显鼻腔结构异常影响鼻窦引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通过手术解除鼻窦引流的障碍,促进炎症的消退。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适当运动,如儿童可以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成年人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2.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者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灰尘等。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及时治疗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鼻腔疾病,防止影响鼻窦引流引发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儿童若有鼻腔相关疾病,家长要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治疗。
4.注意鼻腔卫生:保持鼻腔清洁,不要随意挖鼻孔等,避免损伤鼻腔黏膜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