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刺
骨刺是骨骼病理性增生现象,因关节软骨磨损破坏等致骨质增生以维持关节稳定,其形成与年龄、慢性劳损、外伤、疾病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多数无症状,刺激周围组织才出现症状,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关节受伤等预防。
一、骨刺的定义
骨刺,医学上称为骨赘,是一种骨骼的病理性增生现象。它是人体为适应应力变化而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过度活跃的结果,通常是由于关节软骨的磨损、破坏,导致骨头之间的摩擦增加,机体为了修复这种磨损,就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增加骨骼的接触面积,从而维持关节的相对稳定。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关节软骨更容易受损,也就更容易出现骨刺。
二、骨刺的形成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会逐渐发生退变。关节软骨会出现磨损、变薄等情况,这是骨刺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老年人的关节软骨弹性下降,自我修复能力减弱,所以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长骨刺。
2.慢性劳损:长期反复的关节活动,会使关节受到过多的应力刺激。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关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关节过度使用,这些都会导致关节软骨受损,进而引发骨刺。以长期跑步的运动员为例,其膝关节反复受到冲击和摩擦,膝关节软骨容易磨损,久而久之就可能长出骨刺。
3.外伤:曾经有过关节部位外伤的人,在受伤恢复后,关节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使得关节受力不均衡,从而增加了骨刺形成的风险。例如,关节骨折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修复,关节面不平整,就容易导致骨刺生长。
4.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如关节炎等,会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机体启动骨质增生的修复机制,进而形成骨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关节,导致关节炎症和破坏,容易引发骨刺。
三、骨刺好发的部位
1.颈椎:长期低头工作、看手机等不良姿势的人群,颈椎承受的压力不均衡,容易出现颈椎骨刺。常见症状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等。比如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办公族,颈椎长期处于前屈状态,颈椎关节磨损加重,容易长骨刺。
2.腰椎: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久坐的人群,腰椎负担较重。腰椎骨刺较为常见,可引起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像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腰椎经常受到较大的压力,容易长骨刺。
3.膝关节:中老年人膝关节骨刺较为多见,这与膝关节的磨损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关节退变有关。患者会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上下楼梯时疼痛往往会加重。
四、骨刺与症状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骨刺本身不一定会引起症状。只有当骨刺刺激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等时,才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例如,颈椎骨刺如果压迫到神经根,就会导致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腰椎骨刺如果压迫到脊髓或神经根,可能会引起下肢的疼痛、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膝关节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时,会导致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
五、骨刺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边缘有骨刺形成,能够初步判断骨刺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例如,拍摄颈椎、腰椎或膝关节的X线片,可以直观地发现骨质增生的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刺,CT检查能够提供更清晰的断层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骨刺与周围组织,如神经、血管等的关系。比如,对于颈椎管内骨刺的诊断,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骨刺的位置和大小。
MRI检查:MRI可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骨刺是否压迫神经、脊髓等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清晰地看到神经周围是否有骨刺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等。
六、骨刺的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坐姿、站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例如,坐姿时要保持腰部挺直,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90度;站姿时要收腹挺胸,头部保持正直;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使颈椎处于正常生理曲度。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要定时起身活动,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关节的磨损。但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关节造成损伤。例如,游泳是一种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运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散步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运动方式,能够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长时间爬山等。
3.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可以减轻关节的压力,降低骨刺形成的风险。例如,体重超标者要逐渐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运动量来消耗多余的脂肪。
4.避免关节受伤:在进行体育活动或工作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关节受到外伤。如进行剧烈运动时佩戴护具,工作中注意安全操作等。一旦发生关节外伤,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确保关节恢复良好,减少后续骨刺形成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