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咽喉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可引起咽喉症状,其机制是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黏膜;常见咽喉症状有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痒、咳嗽等;诊断要点包括病史采集、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治疗原则有生活方式调整(体位、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等)、抗反流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影响、妊娠期药物使用谨慎且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一、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咽喉症状的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咽喉症状主要是由于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导致。胃酸中的酸性物质会损伤咽喉黏膜上皮,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反流物中的氢离子等可直接刺激咽喉部的神经末梢,引起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痒、咳嗽等症状。例如,有研究通过咽喉部黏膜活检发现,反流性食管炎伴咽喉症状患者的咽喉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提示反流刺激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原因。
二、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常见咽喉症状及表现
1.咽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部有东西堵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这种异物感在进食时可能不明显,但在空咽时较为突出。其发生与反流物对咽喉黏膜的持续刺激有关,长期的刺激会让患者产生咽部异常感觉。
2.咽干:反流导致咽喉部黏膜的正常分泌和保湿功能受到影响,使得咽喉部水分丢失过多,从而出现咽干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频繁饮水来缓解咽干不适,但效果往往不佳。
3.咽痒:反流物刺激咽喉黏膜引发炎症,会激活咽喉部的神经感受器,导致咽痒,患者会不自主地想要咳嗽或清嗓来缓解咽痒感。
4.咳嗽: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咳嗽反射,这种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在夜间或平卧时可能会加重,因为此时反流更容易发生。有研究统计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而常规的止咳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三、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咽喉症状的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反酸、烧心等反流相关症状,以及咽喉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饮食、体位的关系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进食后、平卧后更容易出现咽喉症状,是否伴有反酸、烧心等典型反流症状。
2.内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咽喉部的黏膜情况,了解是否存在食管黏膜的破损(如食管糜烂、溃疡等)以及咽喉部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反流性改变。但部分患者可能咽喉部反流改变并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24小时食管pH监测:这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食管内放置pH电极,监测24小时食管内的pH值变化,能够明确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对于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咽喉症状有重要价值。如果监测显示食管内pH<4的时间超过一定比例,提示存在病理性反流。
4.食管阻抗监测:可以同时监测食管内的pH值和阻抗变化,更全面地评估反流情况,尤其是对非酸性反流的检测更敏感,对于一些无明显反酸症状但存在咽喉症状的患者,食管阻抗监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反流相关问题。
四、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咽喉症状的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调整:对于夜间或平卧时容易出现咽喉症状的患者,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反流发生。例如,睡眠时采用斜坡卧位,使上半身处于较高位置,能有效降低夜间反流的概率。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餐后不宜立即平卧。研究发现,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并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后,部分患者的咽喉症状有所缓解。
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胃内酸度,减少反流物对咽喉黏膜的刺激。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患者使用需谨慎评估。
3.抗反流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抗反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咽喉症状相对较少见,但也需重视。儿童出现咽喉症状时,要仔细询问有无反流相关表现,如吐奶、拒食等。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适当竖起拍嗝等。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咽喉症状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行动能力,协助其进行合适的体位调整等。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女性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咽喉症状时,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生活方式调整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如采取少食多餐、避免平卧等方式,必要时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