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有哪些内科治疗方案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禁食与胃肠减压,以减少胰腺刺激、减轻负担,对胃肠功能障碍者行胃肠减压;还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胰腺血供,早期肠外营养,肠道功能恢复后过渡到肠内营养。药物治疗方面,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抑制胰腺分泌,乌司他丁抑制胰酶活性,胆源性或有感染迹象者用抗感染药物,依疼痛程度选合适镇痛药物。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注意补液量和速度、药物相互作用及剂量调整,营养支持个体化;儿童用药谨慎,依体重年龄精确计算剂量,多予关心安抚;孕妇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密切监测母婴情况;有糖尿病病史者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治疗,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关注心脏功能、评估风险调整方案。
一、一般治疗
1.禁食与胃肠减压:急性胰腺炎发作时,患者需禁食,目的是减少食物对胰腺的刺激,降低胰液分泌,减轻胰腺负担。对于病情较重,存在明显腹胀、呕吐等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还需进行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缓解腹胀,减少胃酸进入十二指肠,间接抑制胰腺分泌。
2.补液与营养支持:
补液: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因呕吐、禁食等原因导致体液丢失,需及时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胶体液(如白蛋白、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通过补液还可改善胰腺的血液灌注,防止胰腺组织进一步缺血坏死。
营养支持:疾病早期,可通过肠外营养,即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随着病情好转,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经鼻饲或口服营养制剂,更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引发的感染等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胰腺分泌药物: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抑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减少胰液的分泌量,降低胰酶对胰腺自身及周围组织的消化作用。同时,生长抑素还能抑制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减少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腺的刺激。
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受体拮抗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后会刺激胰液分泌,使用此类药物可间接减少胰液分泌,还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2.抑制胰酶活性药物:如乌司他丁,可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胰酶的活性,减轻胰酶对胰腺自身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急性胰腺炎早期使用可能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3.抗感染药物: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或伴有感染迹象的患者,需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通常选用能覆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等的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等。使用抗感染药物可预防和控制胰腺及周围组织的感染,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4.镇痛药物: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剧烈腹痛,可适当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一般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其对胃肠道的刺激等不良反应。对于疼痛剧烈,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不佳者,可谨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哌替啶,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其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病情。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过程中,补液时需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因过快或过多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使用药物时,要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营养支持的方案需更加个体化,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易消化吸收。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病情较轻的儿童,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严格禁食、胃肠减压等一般治疗措施。在药物治疗方面,使用抑制胰腺分泌药物和抑制胰酶活性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和年龄精确计算剂量。此外,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和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缓解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3.孕妇:孕妇患急性胰腺炎治疗较为棘手,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一般治疗方面,禁食和胃肠减压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药物治疗时,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在孕妇中的安全性尚不明确,需权衡利弊使用。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动物实验未发现致畸作用,但孕妇仍需慎用。抗感染药物应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品种,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多学科协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有特殊病史人群:
有糖尿病病史:急性胰腺炎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在营养支持过程中,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量和胰岛素的使用剂量,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因血糖过高或过低影响病情恢复。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补液、使用某些药物(如生长抑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控制补液速度和量,使用药物时评估心血管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