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怎么回事
呕吐是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逆流出口腔的复杂反射动作,常见原因有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因素、药物因素等,临床表现包括呕吐特点和伴随症状,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包括一般处理、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呕吐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呕吐的定义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
二、引起呕吐的常见原因
1.消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如急性胃炎,多因进食不洁食物、药物刺激(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引起,胃黏膜受到刺激后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胃蠕动紊乱而引起呕吐;幽门梗阻也可导致呕吐,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瘢痕性狭窄等情况,胃内容物排出受阻,大量积聚在胃内,引发呕吐,呕吐物常为宿食,有酸臭味。
肠道疾病:肠梗阻是常见原因,各种原因引起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肠道蠕动增强,可出现呕吐,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呕吐物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急性肠炎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炎症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呕吐,常伴有腹泻等症状。
2.全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累及胃肠道出现呕吐;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呕吐。
代谢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酮体堆积,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刺激胃肠道出现呕吐;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可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功能,导致呕吐。
3.神经系统因素
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炎症刺激脑膜及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常伴有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病变影响颅内压调节和胃肠道神经调节,可引起呕吐。
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引起呕吐。
4.药物因素
化疗药物:许多化疗药物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呕吐,这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也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引起呕吐。
三、呕吐的临床表现
1.呕吐的特点
呕吐的时间:晨起呕吐常见于早期妊娠、尿毒症等;晚上或夜间呕吐多见于幽门梗阻。
呕吐与进食的关系:进食后立即呕吐,可能为胃源性呕吐,如急性胃炎;进食数小时后呕吐,多见于幽门梗阻;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肠梗阻。
呕吐物的性质:呕吐物含大量酸性液体,多有幽门梗阻;呕吐物含有胆汁,提示梗阻平面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下;呕吐物含有粪臭样物质,提示低位肠梗阻。
2.伴随症状
伴有腹痛:如急性阑尾炎,先有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并伴有呕吐;胆石症、胆囊炎常伴有右上腹疼痛及呕吐。
伴有发热: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等。
伴有头痛:见于颅内感染、脑血管意外等。
四、呕吐的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发病年龄:新生儿呕吐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有关,如食管闭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儿童呕吐常见于感染、消化不良等;成年人呕吐需考虑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
询问用药史:是否近期服用过可能引起呕吐的药物,如化疗药物、某些抗生素等。
了解既往病史: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等,如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此次呕吐需考虑溃疡复发导致幽门梗阻等可能。
2.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如严重呕吐可导致脱水、消瘦等。
腹部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触及腹部包块时需考虑肿瘤等情况;听诊肠鸣音,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幽门梗阻时可能闻及振水音。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有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等,以协助诊断颅内病变。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检测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等,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尿常规可帮助判断有无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呕吐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肠梗阻等疾病;腹部超声可用于检查肝胆胰脾等器官的病变;头颅CT或MRI可用于诊断颅内病变。
五、呕吐的处理原则
1.一般处理
体位: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禁食:根据病情适当禁食,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但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针对病因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如为急性胃炎,去除病因后,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幽门梗阻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进行补液、胰岛素治疗等纠正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神经系统因素:颅内感染需进行抗感染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需要手术或放疗、化疗等治疗。
3.对症治疗:可使用止吐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如对于化疗引起的呕吐可使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止吐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六、不同人群呕吐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呕吐原因多样,如感染、喂养不当等较为常见。婴幼儿呕吐可能与胃食管反流有关,表现为喂奶后少量反流;儿童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呕吐常伴有发热、腹泻等症状。
注意事项:儿童呕吐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儿童呕吐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处理儿童呕吐时,要避免自行滥用止吐药物,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呕吐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如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肿瘤、心肌梗死等。老年人呕吐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掩盖。
注意事项:老年人呕吐时要警惕可能存在的严重疾病,如心肌梗死等。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在处理呕吐时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妊娠期女性
特点:早期妊娠呕吐较为常见,多在妊娠6周左右出现,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一般在妊娠12周左右自行缓解。但严重的妊娠呕吐可能导致妊娠剧吐,影响孕妇和胎儿健康。
注意事项:妊娠期女性呕吐要区分是正常的早孕反应还是妊娠剧吐。对于正常早孕反应,要注意饮食调节,少量多餐,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果是妊娠剧吐,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补液等治疗,以保证孕妇的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