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筋膜炎
筋膜炎是发生在筋膜的无菌性炎症,有腰背肌、足底、肩部等常见类型,病因包括内在的年龄、体质因素和外在的慢性劳损、外伤、寒冷潮湿环境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康复有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处理。
一、筋膜炎的定义
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筋膜的无菌性炎症,筋膜是位于肌肉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它起到固定肌肉、保护肌肉以及协助肌肉运动等作用。当筋膜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
二、筋膜炎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腰背肌筋膜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久坐、弯腰工作、腰部受寒等因素易诱发。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疼痛,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较为明显,疼痛在晨起时较重,活动后可缓解,但劳累后又加重。部分患者可触及肌肉紧张形成的条索状硬结。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由于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更容易发生腰背肌筋膜炎;从生活方式来说,长期不良的坐姿、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腰部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几率也相对较高。
(二)足底筋膜炎
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如教师、运动员等。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尤其是在晨起第一次踩地时疼痛较为剧烈,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暂时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查体时可发现足底筋膜附着处有压痛。
对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足底筋膜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损伤和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以成年人居多;有足部结构异常,如扁平足等病史的人群,更易患足底筋膜炎。
(三)肩部筋膜炎(肩周炎前期表现等)
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女性相对多见一些。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和上肢,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等动作受限明显。早期以疼痛和肌肉紧张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肩关节粘连等情况。
年龄方面,40-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肩部组织开始退变,加上可能存在的肩部慢性劳损等因素易发病;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相对男性在肩部筋膜炎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有肩部慢性劳损、外伤史等情况的人群,患肩部筋膜炎的风险增加。
三、筋膜炎的病因
(一)内在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筋膜等结缔组织会发生退变,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炎症。例如老年人的腰背肌筋膜、足底筋膜等都会因为年龄相关的退变而增加筋膜炎的发病几率。
身体体质因素:一些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机体对筋膜损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筋膜炎。比如患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筋膜受到轻微损伤时,就可能发展为筋膜炎。
(二)外在因素
慢性劳损:长期重复某一种姿势或动作,会使相应部位的筋膜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导致筋膜劳损,进而引发炎症。像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部和肩部的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颈部或肩部的筋膜炎;长时间走路的人,足底筋膜长期受到压力,易患足底筋膜炎。
外伤:急性的外伤,如腰部扭伤、足部扭伤等,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可能会导致筋膜损伤,后期容易引发筋膜炎。例如腰部急性扭伤后,局部筋膜可能出现损伤,在恢复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发展为腰背肌筋膜炎。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使筋膜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筋膜缺血、缺氧,容易引发炎症。比如在寒冷潮湿的季节,从事户外工作的人,更容易患上筋膜炎。
四、筋膜炎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通过触摸病变部位来判断是否有肌肉紧张、条索状硬结、压痛等情况。例如检查腰背肌筋膜炎时,会触摸腰背部肌肉,判断是否有紧张的条索及压痛部位;检查足底筋膜炎时,会按压足跟部足底筋膜附着处,了解是否有明显压痛。
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体格检查的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比如年轻的运动员患足底筋膜炎时,可能压痛部位相对局限;而中老年女性因肩部筋膜炎就诊时,可能在肩部检查出明显的肌肉紧张和压痛。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筋膜的形态、厚度以及是否存在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早期的筋膜炎,超声能够发现筋膜的水肿等改变。例如在诊断足底筋膜炎时,超声可以观察到足底筋膜的增厚、回声改变等。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骨骼等其他病变,虽然筋膜炎本身X线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骨骼的情况,排除骨折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比如对于肩部疼痛的患者,X线检查可以排除肩部骨折等情况。
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筋膜炎情况,MRI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筋膜、肌肉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筋膜的水肿、渗出等。在诊断一些深部筋膜的炎症时,MR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五、筋膜炎的治疗与康复
(一)非药物治疗
休息:让患病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加重病情的活动。比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需要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足底筋膜炎患者需要减少站立和行走时间。
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传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的紧张和疼痛。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不同人群在热敷时需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例如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温度不宜过高;儿童由于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使用热敷这种物理治疗方式,除非在专业医生指导下。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按摩,可以放松紧张的筋膜,缓解疼痛。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根据不同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比如肩部筋膜炎患者,按摩肩部肌肉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进行按摩治疗筋膜炎,除非是在非常专业的儿科康复治疗师指导下,且要严格控制力度和方式。
拉伸运动:进行针对性的筋膜拉伸运动,有助于改善筋膜的柔韧性,缓解肌肉紧张。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适度的腰背伸展运动;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足底的拉伸动作。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在进行拉伸运动时要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强度,逐渐增加,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康复训练:根据不同部位的筋膜炎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比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核心肌群的训练,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腰部;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足部肌肉的训练,如脚趾的抓地、伸展等动作,增强足部肌肉功能,有助于缓解足底筋膜的压力。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禁忌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儿童一般不推荐首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筋膜炎,除非在医生评估后认为利大于弊;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要密切关注胃肠道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等问题。
总之,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筋膜炎症性疾病,了解其定义、类型、病因、诊断及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筋膜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在筋膜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