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拔牙有诸多注意事项与禁忌症。术前要口腔清洁、调整饮食、告知健康状况;术中需保持放松并配合医生;术后要咬棉球止血、注意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并观察创口情况。禁忌症包括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糖尿病、血液、呼吸、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局部口腔情况如急性炎症期、口腔恶性肿瘤、邻牙病变等,以及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长期服用特殊药物者拔牙需谨慎对待。
一、拔牙注意事项
1.术前准备
口腔清洁:拔牙前应认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术前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可使拔牙后感染发生率降低。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老年人,可能因口腔功能下降等原因,更需注意口腔清洁,可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品。
饮食调整:拔牙前不宜空腹,应适当进食,保证身体有足够能量应对拔牙过程。避免食用过烫、过硬食物,以免影响拔牙操作或对口腔造成额外刺激。不同年龄人群需注意饮食调整的细节不同,儿童需选择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老年人则要考虑消化功能,选择软食或半流质食物。
告知医生健康状况:需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过敏史等。例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需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方可拔牙,否则可能因血压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将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一般空腹血糖<8.88mmol/L),防止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2.术中配合
保持放松:拔牙时应尽量放松,配合医生操作。过于紧张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增加拔牙难度和痛苦。儿童可能因对拔牙过程恐惧而紧张,家长应在术前给予心理安抚,帮助儿童放松;老年人可能因对拔牙的担忧而紧张,医生和家属应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抚。
遵循医生指示:按照医生要求的体位和动作配合,如张开嘴巴保持稳定等。
3.术后护理
咬棉球止血:拔牙后医生会放置棉球让患者咬住,一般需咬紧30-40分钟以达到止血目的。咬棉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棉球脱落或出血不止。对于儿童,家长需在旁协助观察棉球情况,防止儿童误吞棉球;老年人可能因口腔感觉减退等原因,需注意指导其正确咬棉球。
饮食注意: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软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时要避免用拔牙侧咀嚼。儿童拔牙后要选择适合的软烂食物,保证营养摄入且不刺激拔牙创口;老年人则要考虑食物的软硬度和营养搭配,同时注意进食速度,防止呛咳等情况。
口腔护理: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24小时后可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触及拔牙创口。儿童拔牙后24小时内的口腔护理需家长协助,选择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口腔其他部位;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能力可能下降,更要注意口腔清洁的方法和频率,防止口腔感染。
观察创口情况:注意观察拔牙创口的出血、疼痛等情况。一般拔牙后少量渗血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大量出血、剧烈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儿童拔牙后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口腔状况和全身反应,如是否哭闹不止、发热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异常情况的感知可能不敏锐,更需家属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二、拔牙禁忌症
1.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时拔牙,可能引发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为血压过高时,拔牙过程中的疼痛、紧张等因素可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脑血管负担。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拔牙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者。对于患有高血压且需要拔牙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拔牙。
心脏病:处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心力衰竭失代偿期等情况时不宜拔牙。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6个月内拔牙,心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心脏病患者拔牙需经心内科医生评估心功能等情况后谨慎决定。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拔牙,易发生术后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抵抗力下降。一般要求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88mmol/L以下,且无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方可考虑拔牙。在拔牙过程中及术后需注意监测血糖,预防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严重贫血(血红蛋白<60g/L)时拔牙,可能导致术中、术后出血不止。因为血红蛋白过低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和凝血功能。对于贫血患者,需先纠正贫血状况,待血红蛋白提升至相对安全水平后再拔牙。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友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拔牙后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也易导致出血不止。此类患者拔牙前需与血液科医生会诊,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后再考虑拔牙。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不宜拔牙,因为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拔牙易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肺炎等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患有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时,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拔牙操作。
肝、肾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拔牙需谨慎。例如,重度肝硬化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蛋白合成功能下降;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拔牙后易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此类患者拔牙前需由相关科室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是否拔牙。
2.局部口腔情况
急性炎症期:口腔局部有急性炎症时,如急性智齿冠周炎、急性牙龈炎等,此时拔牙易导致炎症扩散,加重病情。应先控制炎症,待炎症消退后再考虑拔牙。例如,急性智齿冠周炎发作时,需先进行局部冲洗、抗炎等治疗,待炎症缓解后再拔除智齿。
口腔恶性肿瘤:口腔内患有恶性肿瘤时,一般不宜立即拔牙,以免导致肿瘤细胞扩散。需根据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等综合考虑是否拔牙及拔牙的时机和方式。
邻牙情况:如果相邻牙齿存在严重病变且可能因拔牙受到影响,如相邻牙齿有严重龋坏、牙周病等,拔牙时需谨慎评估,避免因拔牙导致相邻牙齿进一步受损。
3.特殊时期
月经期:女性月经期拔牙可能导致出血增多。因为月经期间体内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增多,血液凝固性降低。一般建议女性避开月经期拔牙,如必须拔牙,需告知医生月经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妊娠期: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宜拔牙。妊娠前3个月拔牙易引起流产,妊娠后3个月拔牙易引起早产。妊娠中期拔牙相对较安全,但也需谨慎,需充分评估拔牙的必要性和风险,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哺乳期:哺乳期拔牙时,需考虑所用药物对乳汁的影响。如果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因此,哺乳期拔牙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决定。
长期服用特殊药物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的患者,拔牙前需根据药物类型和凝血功能情况调整用药或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因为抗凝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拔牙后出血的风险。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剂量,一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INR<2.0)时方可考虑拔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