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怎么回事
肠炎是肠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非感染(饮食、药物、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学)和影像学(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充水分电解质)、药物治疗(抗感染、调节菌群、肠黏膜保护,自身免疫性肠炎用特殊药物);不同人群(儿童、老人、女性、男性)肠炎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肠炎的定义
肠炎是指肠道的炎症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可累及小肠、结肠等部位。
二、肠炎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细菌菌株会释放毒素,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肠道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引起肠炎。以轮状病毒为例,它主要感染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肠道后,在肠黏膜细胞内复制,造成细胞损伤和肠功能紊乱,引发腹泻、腹痛等肠炎症状。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蛔虫等感染肠道后可导致肠炎。阿米巴原虫感染时,原虫可侵入肠壁组织,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引发肠炎。例如,过量摄入辛辣食物会反复刺激肠道,使肠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增加肠炎发生的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引起肠炎。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修复有重要作用,缺乏前列腺素则易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发炎。
自身免疫因素: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肠炎。在自身免疫因素作用下,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道持续炎症,病程往往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例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肠道黏膜的溃疡、糜烂等炎症改变。
遗传因素:某些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发生肠炎相关病变的风险可能高于一般人群。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肠道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增加肠炎的发病几率。
三、肠炎的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不同类型的肠炎腹痛部位和性质有所不同。如小肠炎多为脐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结肠炎多为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一般是由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平滑肌痉挛或肠道黏膜受牵拉等所致。
腹泻:是肠炎常见症状之一。急性肠炎患者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慢性肠炎患者腹泻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为间断性腹泻。例如,感染性肠炎常因肠道炎症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功能障碍而引起腹泻。
恶心、呕吐:多见于急性肠炎患者,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导致恶心、呕吐,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呕吐症状可能较为明显。
2.全身症状
发热:感染性肠炎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体温可能会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
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等原因,患者常感到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四、肠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有无不洁饮食史、旅行史、近期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食用过生冷变质食物,是否到过传染病流行地区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肠炎的可能病因。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观察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如结肠炎患者可能在左下腹部有压痛;腹膜炎时则会出现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通过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炎症的类型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等。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病原学检查如粪便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的致病菌,有助于针对性治疗;病毒检测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确定是否有病毒感染。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对于诊断肠道炎症引起的肠壁增厚、腹腔积液等有一定帮助,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炎尤其是结肠炎症的重要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五、肠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肠道炎症的恢复。尤其是急性肠炎患者,充足的休息可帮助机体更好地应对炎症。
饮食调整:急性期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防止加重肠道负担。慢性肠炎患者在缓解期也应注意饮食规律,保证营养均衡。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由于腹泻、呕吐等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要及时补充。可口服补液盐,严重时需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根据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因为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直接针对病毒进行治疗。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常失调,可使用益生菌类药物,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原体,保护肠道黏膜,减轻腹泻症状。
3.针对自身免疫性肠炎的治疗:对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肠炎,可能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六、不同人群肠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肠炎
特点: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感染等因素更为敏感,感染性肠炎较为常见,尤其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儿童肠炎症状往往相对较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弱。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腹泻次数、精神状态、有无脱水表现(如口渴、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在饮食上要注意科学喂养,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添加辅食。对于腹泻的儿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2.老年人肠炎
特点: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肠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较轻,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老年人肠炎的病因可能与肠道蠕动减慢、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有关。
注意事项:老年人患肠炎时要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水电解质情况,因为老年人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肠道负担或有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药物。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身体机能。
3.女性肠炎
特点: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等肠炎的表现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妊娠期女性患肠炎时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注意事项:女性在月经期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诱发或加重肠炎。妊娠期女性患肠炎时,应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妊娠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疾病产生过度焦虑等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
4.男性肠炎
特点:男性肠炎的病因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熬夜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肠炎的发病风险。
注意事项:男性肠炎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在治疗肠炎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果有长期饮酒等不良习惯,要努力克服,以促进肠炎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