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有可能致瘫痪,其机制是病变致脊柱炎症等改变影响稳定性或压迫神经,而病情控制情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运动、姿势)、病史(既往治疗)等因素影响病情进展从而关乎是否瘫痪,患者应重视病情,早期规范治疗等以控病情降瘫痪风险。
一、强直性脊柱炎导致瘫痪的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部位,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脊柱的炎症、骨质破坏、韧带钙化等病理改变。当病变严重影响到脊柱的稳定性,或者累及到颈椎等关键部位时,可能会导致脊柱畸形、活动受限,甚至压迫脊髓等神经结构,从而引发瘫痪。例如,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可能会对脊髓造成压迫,长期以往就有可能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瘫痪。
二、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进展从而关乎是否瘫痪的因素
1.病情控制情况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病情相对容易得到控制;而年龄较大且病情延误诊治的患者,病情往往更容易进展。因为年轻患者机体的修复能力等相对较好,早期干预效果通常更佳。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病情发展速度等方面,不同性别差异并非绝对主导,但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变化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一定影响,若不注意规范治疗,也可能影响病情控制进而增加瘫痪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情况: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比如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对脊柱负担较小的运动,可延缓病情进展;而长期缺乏运动,脊柱周围肌肉萎缩,会加重脊柱的不稳定,增加瘫痪风险。
姿势习惯:长期不良的姿势,如弯腰驼背等,会加重脊柱的病变程度,加速病情向不利于脊柱功能维持的方向发展,增加瘫痪可能性。
3.病史因素
既往治疗情况:既往没有接受规范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的患者,发生瘫痪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既往能遵循医嘱规范治疗,病情得到较好控制的患者,瘫痪风险明显降低。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重视病情,早期规范治疗,定期随访,通过多种措施尽量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