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性角膜炎
疱疹性角膜炎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被激活发病。初发感染有前驱症状及眼部表现,复发感染症状相对轻;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是抑制病毒复制等,要依情况调整方案;及时治疗可控制病情,否则影响视力,儿童更需关注;预防要增强抵抗力、避免诱因、定期复查。
一、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引起疱疹性角膜炎的主要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疲劳、情绪紧张等,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迁移至角膜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初发感染:常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初发感染多为隐性感染,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唇部或皮肤疱疹等前驱症状,之后出现眼部症状,如畏光、流泪、眼痛、视物模糊等,检查可见角膜上皮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浸润等。
2.复发感染:多数患者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相对初发较轻,典型表现为角膜出现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有睫状充血等。
三、诊断
1.病史: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或近期有诱发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
2.临床表现:根据角膜的典型病变形态,如树枝状、地图状溃疡等可初步怀疑。
3.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病变情况,还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病毒培养、PCR检测等,以明确病毒感染。
四、治疗原则
主要是抑制病毒在角膜内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修复。治疗方法包括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同时,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尤其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对儿童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角膜修复,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新生血管等,影响视力。儿童患者由于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需密切关注病情,积极治疗以争取良好预后。
2.预防:平时要注意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诱发因素,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对于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一旦出现眼部不适等症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