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的紧急治疗措施包括
针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包含体位调整、氧疗、药物治疗、正性肌力药物及机械辅助治疗等方面。体位调整采取端坐位使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氧疗用鼻导管吸氧并据缺氧情况调浓度;药物治疗有缓解焦虑扩血管的吗啡、迅速减血减轻负荷的利尿剂、扩血管降前后负荷的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用适用于特定房颤患者的洋地黄类;机械辅助治疗包括改善通气氧合的无创正压通气和改善供血减轻负荷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各治疗需关注不同患者特点及相关监测调整。
一、体位调整
1.采取端坐位:让患者双腿下垂,这样做可以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端坐位都能有效改善肺部淤血情况,但需注意保持患者舒适,避免因体位不适加重病情。比如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柔韧性稍差,调整体位时要轻柔缓慢。
二、氧疗
1.鼻导管吸氧:通过鼻导管给予患者吸氧,一般初始吸氧浓度为2-4升/分钟,根据患者缺氧情况调整吸氧浓度。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况。不同年龄患者对氧浓度耐受有差异,儿童相对更敏感,需密切监测血氧变化来调整氧浓度。
三、药物治疗
1.吗啡: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但对于老年人、呼吸功能不全者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抑制呼吸。
2.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能迅速减少循环血量,减轻心脏负荷。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电解质代谢特点不同,儿童肾脏功能尚不完善,更需关注电解质变化。
3.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不同性别患者对药物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基于血压情况调整。
四、正性肌力药物
1.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丙等,适用于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但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禁用。不同年龄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五、机械辅助治疗
1.无创正压通气:通过面罩等给予患者正压通气,改善通气和氧合。对于病情较轻但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有效,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氧等情况,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通气参数。
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于严重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考虑使用IABP来改善心脏供血和减轻心脏负荷,但该操作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