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出现蛋白尿的原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狼疮性肾炎时,蛋白尿的形成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蛋白重吸收有关,且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对蛋白尿产生有影响,儿童机制与成人有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且出现蛋白尿概率相对较高,长期狼疮病史且控制不佳者蛋白尿更易出现且顽固,病史短控制好者概率低。
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作用。电荷屏障主要由滤过膜上的唾液酸等负电荷物质构成,它可以阻止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过;机械屏障则由滤过膜的孔径等结构决定,限制大分子物质的通过。在狼疮性肾炎时,自身免疫反应会导致滤过膜上的电荷屏障遭到破坏,负电荷减少,同时机械屏障也可能受损,滤过膜的孔径增大。这样一来,蛋白质更容易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中,进而出现蛋白尿。研究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滤过膜的电荷分布发生了改变,负电荷密度降低,这与蛋白尿的产生密切相关。
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蛋白重吸收
除了肾小球本身的病变外,肾小管-间质损伤也会参与蛋白尿的形成。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管-间质可能受到炎症侵袭,影响肾小管对滤过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够重吸收大部分滤过的蛋白质,但当肾小管-间质受损时,其重吸收能力下降,使得更多的蛋白质不能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从而导致蛋白尿的出现。有研究显示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影响了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过程。
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对蛋白尿产生的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狼疮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的机制与成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都是基于免疫复合物沉积、滤过膜屏障受损等核心机制。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自身免疫反应的特点可能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方式,但根本的病理基础还是免疫紊乱导致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损伤。例如,儿童狼疮性肾炎患者可能在疾病早期就出现蛋白尿,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监测。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雌激素等激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及蛋白尿的产生。但具体的性别差异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
病史因素:有长期狼疮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蛋白尿更容易出现且往往较为顽固。因为长期的炎症状态会持续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间质,使得滤过膜的屏障功能持续受损,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也长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蛋白尿持续存在甚至加重。而病史较短且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蛋白尿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即使出现蛋白尿,通过积极治疗也更容易得到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