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如何治疗好
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等)、抑制胰液分泌(用相关药物)、抗感染治疗(评估感染选药)、对症治疗(止痛及其他对症处理)、病情监测与随访(监测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及随访指导),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等有不同注意事项,稳定后要随访指导生活方式等降低复发风险。
一、一般治疗
1.禁食与胃肠减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发病后需禁食,同时进行胃肠减压,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胃肠减压装置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2.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保证患者基本营养需求;病情稳定后,若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风险,需更精准评估营养状况并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二、液体复苏
1.补液量与补液种类: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补液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脱水程度、生命体征等综合判断。一般补充等渗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对于存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可能需要快速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补液时更要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
三、抑制胰液分泌
1.药物应用:可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例如儿童使用时要考虑药物的剂量调整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四、抗感染治疗
1.感染评估与用药:若存在感染迹象,需根据病情评估感染的病原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一般先经验性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需谨慎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五、对症治疗
1.腹痛治疗: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腹痛症状,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对患者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等的不适当止痛药物。
2.其他对症处理:关注患者的呼吸、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处理。例如,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能需要给予吸氧等处理;对于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
六、病情监测与随访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儿童患者由于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需频繁监测。
2.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监测血淀粉酶、脂肪酶、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评估病情的恢复情况。不同患者的指标变化可能不同,要综合分析。
3.随访: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进行随访,了解康复情况,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等,如建议患者避免暴饮暴食、戒酒等,以降低胰腺炎复发的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特别关注血糖等相关指标的控制情况,因为胰腺炎可能影响血糖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