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和小儿麻痹症怎么办
对于同时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和小儿麻痹症的孩子,需多学科团队合作综合管理,关注其生长发育、肢体功能等,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锻炼与姿势调整,药物治疗遵医嘱,小儿麻痹症急性期需休息隔离、对症治疗,康复期有运动康复与矫形器应用,要遵循循证医学依据维持患儿较好生活质量与身体功能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应对
(一)疾病特点与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儿童期发病时,常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密切相关,患儿可能出现下腰部疼痛、僵硬,尤其是在早晨或长时间休息后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等表现。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骶髂关节X线、CT或磁共振成像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二)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
运动锻炼: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瑜伽等,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灵活性和胸廓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对改善病情有帮助。游泳是非常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儿的运动方式,因为水的浮力可以减轻关节的负重,让患儿在运动时受到的压力较小,同时又能锻炼到全身的肌肉。
姿势调整:教育患儿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防止脊柱畸形进一步加重。例如,教导患儿坐立时要挺直腰背,睡觉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使颈椎保持中立位。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由医生选择,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家长不可自行给患儿用药。
二、小儿麻痹症的相关应对
(一)疾病特点与诊断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可导致肌肉弛缓性麻痹。患儿可能出现发热、肢体疼痛、乏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肢体麻痹等典型表现。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等。
(二)治疗原则
1.急性期处理
休息与隔离:患儿应卧床休息,采取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减少对受累肌肉的进一步损伤。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控制体温,根据疼痛情况给予适当的止痛措施等。
2.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理疗、按摩、运动疗法等,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和肢体功能改善。例如,通过针对性的肌肉训练帮助患儿恢复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应根据患儿的具体康复情况由专业康复人员制定。
矫形器应用:对于有肢体畸形倾向的患儿,可使用合适的矫形器来辅助矫正肢体姿势,防止畸形加重。
对于同时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和小儿麻痹症的孩子,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进行综合管理,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肢体功能和关节情况等,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诊,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儿尽可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在整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循证医学的依据,确保所采取的治疗和干预措施都有科学依据来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