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罕见且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静息时右心导管测平均肺动脉压≥25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15mmHg可定义。发病机制涉及血管收缩、内皮功能障碍、遗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早期可无症状,进展后有呼吸困难等)和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和右心导管检查(金标准)。治疗有药物(前列环素类等)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诊断需谨慎、女性妊娠要评估监测、老年要考虑合并症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发病机制
目前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例如,血管收缩因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收缩可能参与其中,导致肺动脉阻力增加;内皮功能障碍也是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可产生舒张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NO)和收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1(ET-1),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内皮功能失调,使得舒张物质产生减少、收缩物质产生增加,进而影响肺动脉压力;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部分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等。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活动后出现,随后可逐渐加重至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还可出现乏力、胸痛、头晕或晕厥、咯血等症状。乏力可能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有关;胸痛可能与右心缺血等因素有关;头晕或晕厥可能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咯血相对较少见,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导致肺毛细血管破裂等有关。
体征方面:可出现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初步评估肺动脉压力等情况;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等间接征象;CT肺动脉造影(CTPA)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磁共振成像(MRI)也有助于评估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及功能。
右心导管检查:这是诊断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等,明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治疗
目前对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依据患者病情等综合判断。此外,还有氧疗等支持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较为罕见,诊断时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生理结构和成人有差异,在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妊娠可能会加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等,所以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女性在计划妊娠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妊娠时机,并密切监测孕期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时,要充分考虑其合并症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