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肝火扰心证(表现为不寐多梦等,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痰热扰心证(表现为心烦不寐等,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心脾两虚证(表现为不易入睡等,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心肾不交证(表现为心烦不寐等,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心胆气虚证(表现为虚烦不寐等,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特殊人群中儿童失眠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失眠谨慎选法,老年人失眠需考虑脏腑功能等,用药谨慎温和并观察反应。
一、肝火扰心证
临床表现: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病机分析: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多梦;肝火上炎则头晕头胀,目赤耳鸣;肝火犯胃则口干而苦,不思饮食;肠腑失润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均为肝火内扰之象。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二、痰热扰心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宿食停滞,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则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痰热上蒙清窍则头重,目眩;口苦,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扰之象。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三、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则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脾虚运化无力则神疲食少,腹胀便溏;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失于气血充养则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均为心脾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四、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不守舍则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肾虚髓海失养则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精关不固则男子遗精;冲任失调则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心肾不交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五、心胆气虚证
临床表现: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病机分析: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则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气虚卫外不固则气短自汗;气血不足,脏腑机能减退则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均为心胆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失眠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可优先采用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孕妇失眠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通过适度的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老年人失眠多与脏腑功能衰退有关,在辨证论治时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以温和的调理为主,同时注意观察睡眠改善情况及身体反应。



